-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 乳化剂选择方法 1. HLB: hydrophilic-lipophile balance, 亲水亲油平衡 HLB值越大,亲水性越强,反之,亲油性越强 2. PIT (phase inversion temperature): 相转变温度法 3. 浊点法 4. 临界堆积参数(CPP)法 第七节 微乳状液 乳状液分散相尺寸0.1-50μm,乳白色不透明; 微乳状液0.01-0.20 μm,透明或者半透明 一. 微乳液的形成 表活剂和助表活剂存在下水与非极性有机物可自发形成的透明的溶液,既具有烃的性质,也有水的性质,是热力学稳定体系。 乳状液、微乳液及胶束的差别: 分散相液滴大小、外观的浑浊度及是否自发形成,是否为热力学稳定体系。 微乳液类型:水包油、油包水和双连续相 水包油 油包水 双连续相 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1. 降低表面张力,使表面张力降至最低,可能为负值 2. 增加界面膜的流动性和柔性,减少微乳形成时所需的弯曲能 3. 微调表活剂的HLB值,使之更合适 乳状液、微乳液及胶束的差别: 二. 微乳液形成和稳定性理论 1. 增溶理论 增溶作用:微乳液的直径介于乳状液和胶束之间,因此在浓的胶束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油和助表面活性剂可使胶束溶液变成微乳液。因此有人认为微乳液是胶束增溶油或反胶束增溶水后膨胀的结果。 第七节 微乳状液 从胶束溶液(a)转变为微乳狀液滴(b)、(c),到最后变成乳状液滴(d)的过程 第七节 微乳状液 2. 混合膜理论 在界面上形成一层单分子膜,若油水界面张力为γ0,加入表活剂后为γ,则相应的表面压 π=γ0 - γ π OπW ,水一侧的界面面积将扩散,直至弯曲形成水包油型微乳。反之则易形成油包水型微乳。 γT= γ(O/W)a -π 若γ(O/W)a π, γT将小于零 三. 微乳液的相性质(了解) 第七节 微乳状液 3. 热力学理论 A1 γ12 微乳形成 A2 γ12 ?G=?Aγ12-T?S S W O O/W S W O W/O S W O 四. 微乳液的一般应用 微乳液的特性: 1. 有高度分散的小液滴 2. 有大的界面面积和特殊的微环境 3. 低的界面张力和对水和油的大的增溶能力 应用: 化妆品、三次采油、超细粒子的制备、催化 五. 微乳催化的基本依据 反应物的浓集 在微乳液中,油相、水相和界面相极性各不相同,任何反应 物均可有其适宜存在的微环境,有比胶束中更大的增容量和浓度 改善反应物的不相溶性 微乳液对疏水有机物和无机盐都有良好的溶解能力,而且分散相体积可以高达80%,有很大的界面面积。 3. 改变反应的区域选择性 4. 对过渡态稳定性的影响 第五章 乳状液及微乳状液 第一节 乳化作用及乳化剂的类型 第二节 决定和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第三节 乳状液的稳定性 第四节 乳化剂的选择 第五节 乳状液的一些应用 第六节 多重乳状液与液膜分离 第七节 微乳状液 第一节 乳化作用及乳化剂的类型 乳化作用( emulsification) : 在一定条件下将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形成有一定稳定性的液液分散体系的作用。 乳状液( emulsion):一种液体以小液珠形式分散于与其不相混溶的另一种液体中所构成的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黄色 (分散相) 蓝色 (介质) 类型 油(oil) 水(water) 水包油(O/W) 水(water) 油(oil) 油包水(W/O) 例如: 牛奶、血浆、豆浆、原油、生橡胶液、大部分农药 分散相:乳状液中以液滴的形式存在的一相;分散介质:连成一片的相(外相或连续相) 两种乳状液——O/W型和W/O型乳状液 确定乳状液的类型,一般有稀释法、染色法和电导法等几种 (1)稀释法:乳状液能为其外相液体所稀释 (2)染色法 (3)电导法:以水为外相的O/W型乳状液有较好的电导性能,而W/O型乳状液的电导性能很差。 将微量的油溶性染料加到乳状液中,若整个乳状液带有颜色,则是W/O型乳状液,如只有小液滴带有颜色,则是O/W型乳状液。 (1)界面能量降低说 若 构成O/W型 若 构成W/O型 第二节 决定和影响乳液类型的因素 油、水相的性质和体积比,乳化剂和添加剂的性质,温度,形成乳状液时的器壁性质 为了形成稳定的乳状液所必须加的第三组分通常称为乳化剂。 溶解度大、界面张力小的一侧易构成外相 (2) 几何因素说 一价金属皂形成O/W型,而二价金属皂,则形成W/O型 W/O型 O/W型 水 油 (a) 水 油 (b) 乳化剂的分子构型影响乳状液的构型 乳化剂分子的疏水基和亲水基大小会影响乳状液的构型 (3) 液滴聚结动力学因素 在乳化剂、水、油共存的条件下搅拌,乳化剂吸附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