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讲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流派渊源及历史分期.ppt
墨子对当时贵族生活方式抱有彻底否定的态度,主张“非礼”、“非乐”,与儒家正好相反。墨子反对礼乐是因为礼乐的奢侈,他认为最无用的奢侈是丧葬之礼,故提倡“节葬”。 针对儒家“仁爱‘,提出”兼爱“。儒家认为”仁“是人类内心的自然倾向与自然要求,而墨家的”兼爱’则是“天志”的要求,认为“天志”要求人类过一种平等的生活,也因此提出“非攻”的主张。 他认为个人或家庭绝不能超越大众而奢侈浪费,因而他们以人类最苦的生活即刑徒的生活作为标准,他的楷模即大禹。所以墨家以兼爱为始,而以自苦为极。 墨家的主张似乎走向了一种极端,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这种极端正体现了一种反叛。与儒家一样,墨家也是站在人类的立场,对当时的贵族制度提出抗议,只是儒家温和,墨家激烈。 法家简介:法家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法家分为商鞅学派和以齐国慎到为代表的流派。前者是从儒家分化出来的反对派,后者是从道家分化出来的反对派。后期法家的代表韩非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法家伦理学的共同特征是反对儒墨道三家的观点,既不赞成儒家的道德决定论,也不赞成道家的独善其身说。他们不一般地排斥道德规范,而是认为法制的社会作用高于仁义教化。他们提出“废私立公”说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道家简介: 道家是儒墨两家的反对派,创始人是老子。 老子不是象孔墨两家以“礼”为参照,提出针对性的两种思想态度,而是另辟溪径,从他认为的宇宙本原——道展开思索。 老子认为宇宙出于“道”,大道朴素自然,清净无为而无不为,人应以一种出世的精神回归原始的简朴,顺应自然而反对各种侵害自由的措施,“无为”才能“无不为”。 认为“道”的作用是通过对应的两方面的辨证统一而达到,柔弱与消极有时却比其对立因素更为强大;其学说基本观点是“清净”、“无为”、“善下”、“贵柔”。 由于道家人物多为避世的隐者,他们的学术见解没能象儒墨学派那样及时传播,因此道家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都没能成为“显学”。 老子之后道家分化为两大派,从不同侧面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学说 : 一是以战国中期庄周为代表的老庄学派,庄子继承并发展老子的学说,同时把道家学说从老子的注重救世的政治哲学,引向关注人的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人生哲学。 二是以齐国稷下学派为首的黄老学派。黄老学派与法家合流,容纳了法家的一些思想。 道家学说主张有限度的政府,颂扬内心的解放和自由。为人们指引了一条“到自然去”的道路,使日后中国的诗人和艺术家找到了内心世界的寄托。道家学说为日后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提供了与儒家学说相互补充的退却自保的哲学,形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文化人格; 由于老子的经典学说《道德经》的思辨高度抽象,可以作出种种不同的诠释,就给处于无奈境地的无知识民众带来了宗教的联想。道家也因此成为涵盖最广、足以帮助无知识的民众足以解释一切疑难的济世良方,所以在民间道家被改造成宗教,成为灵魂超脱的指路明灯。 * PPT宝藏致力于优秀的ppt分享 PPT模板下载 / PPT素材下载 /pptshucai/ PPT背景图片 /pptpic/ PPT课件下载 /kejian/ 更多精美ppt下载请点击:ppt宝藏- * 《吕氏春秋》:郑国发大水,淹死一个富人,尸体被人捞到。富人家属要求赎尸,捞得尸体的人要钱却太多。富人家属、捞尸体的人都找邓析出主意。 邓析的本领是对于法律条文咬文嚼字,在不同的案件中作不同的解释,而不管条文的精神实质,也不管条文与事实的联系。 换言之,就是,他只重“名”,而不重“实”,常常是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可与不可日变。 邓析的主要思想:无厚论、两可论、言之术 无厚论:天与人,无厚也;君与民,无厚也;兄与弟,无厚也。何以言之?天不能屏勃厉之气,全夭折之人,使为善之人必寿,此与民无厚也。凡民有穿窬(yu从墙上爬过去)为窃者,有诈伪相迷者,此皆生于不足,起于贫穷,而君必执法诛之,此与民无厚也。尧、舜为天子,而丹朱、商均为布衣,此与子无厚也。周公诛管、蔡,此与弟无厚也。 两可论:即对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或思想同时作出肯定性的评价。 言之术:即论辩一书,他说:“夫言之术: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药;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说。此言之术也。 公孙龙 公孙龙(约公元前325—前250年)魏(今河南省北部)人,或曰赵(今山西南部)人,曾是平原君的门客,反对各诸侯间的兼并战争。与庄子、惠施、孟子、邹衍同时。他的观点散见于《名实论》、《指物论》两篇。我们比较熟悉的是他的“白马非马论”和“离坚白辩”。比较系统记载其学说的是《公孙龙子》一书。 孔穿与公孙龙之对话 “白马非马论”的根本错误在于割裂了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离坚白辩”的错误在于把物的属性看成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