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4第四讲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考研讲义)资料.doc

4第四讲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考研讲义)资料.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讲 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 萌芽与奠基: 一、原始社会时期 天文学的萌芽 旧石器时代:对自然界寒来暑往、月圆月缺等有一定认识 新石器时代:人们需要掌握农时,探索日照、气温、雨量、霜期等自然规律 具体表现:1)根据物候现象掌握农时;2)观测天象定方位(以每天日影最短的时候太阳的方位为依据);3)形成“日”“月”“年”概念;4)观察星辰掌握季节变化 奴隶社会时期 概况:开始有司掌天文的人员,由管宗教或记述历史的人兼任。进行系统的天文观测,并把过去零散的天文历法知识加以整理,是天文历法得到比较大的发展,形成了我国初期的天文学。 《夏小正》:我国现存最早一部记述天象和物候的著作,反映了夏代的有关知识。书里记有一年里某些特定的时日在早晨或黄昏北斗斗柄的指向和若干恒星的见、伏、中天,而且把这些天象和相应的物候糅合,构成了天文历和物候历的结合体。 具体表现:1)夏代已经用十个天干周而复始记日的方法,产生十天一旬的概念。 2)商代进一步使用干支记日,十个天干和12个地支相配组成60干支。 3)商代已经有了大月、小月的分别。根据月相盈亏变化的周而复始确定月份,用大小月和连续两个大月调整朔望,用置闰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长度。“回归年”根据太阳绕黄道一周的时间确定。“黄道”地球上的人看太阳在恒星之间所走的视路径。(阴阳合历的特点:既重视月相盈亏变化,又照顾因太阳位置变化而产生的寒暑季节) 4)至迟商末周初,已采用观测四颗恒星在黄昏时中天(在正南方)的日期来确定四季的方法。 5)甲骨卜辞里有许多天象记录,远比世界其他地区早。五次日食,多次月食,一些新星。“新星”一颗恒星因爆发而光度突然增加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倍的现象。 6)周代发明了用圭表测影的方法来确定冬至(一年里正午日影最长的日子) ( 圭表:也叫土圭,古代用来测量日影长度,包括圭和表两部分:圭是平卧的尺,表是直立的标竿。 周公测影台:西周时周公(姬旦)利用土堆、木杆进行测影。) 7)能定朔日,明确日食发生在朔日。 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 概况: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天文历法的进步,天文学往往和占星术相联系;各诸侯国都有自己有名的天文学家,齐国甘德,魏国石申。 具体表现: 关于五大行星的知识 ①测定了几个行星的会合周期(某一行星前后两次和太阳在同一方向或相背方向所间隔的时间) ②测定了火星的恒星周期(行星绕恒星公转一周的时间) 虽然有的误差比较大,但表明当时对行星运动的研究已经向定量化方向发展。 “二十八宿”体系齐备 为了确定日月五星和其他天象所在的位置提供描述的依据,沿黄道和天赤道把附近的天区划分成28个区域。 石氏星表: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载有121颗恒星位置。 对异常天象的观测:①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记录;②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③对彗星的精细观测,已注意到彗头有彗发和彗核。 古四分历(古六历)的出现 测得一回归年岁余四分之一日,所以叫四分历;每19年插入7个闰月。 意义: ①标志着我国古代历法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②能比较好地确定节气和朔望时刻,使回归年和朔望月的关系得到很好的调整; ③确立了我国古代传统的阴阳合历的严整的历法形式; ④二十四节气的独特创造,到战国末期齐备,丰富了历法内容。 简陋而有用的天文观测仪器,为天文学走向定量化提供了条件 ①漏壶测时;②圭表观测日影定季节的技术比较成熟;③已有测定天体方位的仪器,是后来“浑仪”的雏形 体系形成与完善: 秦汉到南北朝封建社会前期Δ 我国天文学体系包括:历法体系、天文仪器、宇宙理论、系统的天象观测。 A历法体系: 秦汉时期 西汉的太初历(汉武帝时期) 突出贡献:①首次提出了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的原则,把季节和月份的关系调整的十分合理; ②重新测定了二十八宿的距度; ③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交食周期的概念和数值; ④测定了准确得多的五星会合周期值,并且制定了五星在一个会合周期里的动态表,建立了一套定量预报任一时日五星位置的方法,和古希腊不同。 给后世历法树立了楷模。 东汉的四分历和乾象历 汉章帝时期四分历主要进展:①增添了二十四节气的昏旦中星、昼夜刻漏和晷影长度这一新内容; ②采用了若干比较好的天文常数。 东汉末年,刘洪在汉献帝建安十一年(206)完成乾象历 创新:①给出回归年(和理论值差300秒)和朔望月长度(和理论值差3秒)的新值; ②第一次明确给出了近点

文档评论(0)

bbnm5885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