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稷山县大佛寺
稷山县稷王庙 稷 王 庙 简 介
??? 稷山县古名“高凉邑”,据《诗经.大雅生民》“唐虞时家官(姬弃)始教民稼穑”,其封号“后稷”,后人敬称为“稷王”。稷王崩后葬于县城南五十里之山颠,故此山命名为“稷王山”。由此于隋开皇年间亦将‘高凉邑“更名为”稷山县”。
稷王庙,系专祀农圣后稷之古建,乃为元代创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建,占地面积15.1亩。据清代道光二十三年碑文记载,原庙于道光十年失火焚尽,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稷山县知事李景椿倡导募捐重建。目下庙内有姜原殿三间系单檐硬山顶,素筒瓦覆顶,唯琉璃饰似为明代遗物。殿前有卷棚式四柱亭一间,亭前延南为泮池,上建一单孔石桥,长20米,宽2米,桥栏以20块石雕构成,上雕八仙人物及花卉,图案。过桥攀石阶而上为后稷楼,系楼阁工重檐什字歇山顶,楼高30多米,上覆琉璃彩瓦,脊饰螭吻,仙人,天马神兽等。楼东西长20米,南北长19米,四面有3米宽的回廊,二十根石雕术擎立其间,殿前有两根浮雕盘龙石柱,工艺精湛。回廊外围以52块雕花石板成屏形栏杆。拾阶登楼,楼上四周设木质栏杆,稷山全县景历历在目。楼前献殿八间,进深10米,东西宽14米。系单檐硬山顶,琉璃彩瓦装饰。在献殿东西两山墙上嵌有巨幅石刻,均高2米,宽8米。西山墙为道光23年,稷山知事李景椿为重建后稷庙告成因赋七古一章,全文共四百祭字,文秀字劲;东山墙为稷山八景,诗图并茂。前后檐下立栏花板上为木质浮雕之农事活动图,处耕播种至收割碾打等。献殿两翼建钟鼓二楼,长宽各四米,均为楼阁式重檐什字歇山顶,繁昂复斗,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琉璃彩瓦。??? 稷王庙,系琉璃,木刻和石雕三者艺术汇为一体之“三绝”古建群,确属壮美罕见。1996年元月由山西省人民政府[晋政发(1996)7号]正式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稷王庙“无梁殿”,因整个建筑没有通长大梁承托而得名。此庙位于万荣县西北隅的南张乡太赵村,原庙宇宏伟壮观,颇具规模,可惜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侵略军烧毁,保存下来的仅有正殿(即无梁殿)和民国10年(1921)重修的舞台。 ??? 走进稷王庙正殿举目瞻仰,整个大殿好似一把撑开的大伞。它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房屋四檐整齐,四周廊下全用斗拱承托,檐五脊顶。殿内中柱一列,直通平梁以下。平梁分前后两段,穿插相构,两根斜撑术集结屋顶,重力四散下层。方形间架,互相牵依;顶脊小而灵巧,因而房屋坡度很大,形似扇面,整个屋顶部分不及殿长的五分之一。这种别具一格的建筑结构和特殊的民族风格,在研究我国古代建筑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该殿始建年代无考,唯有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重修字样还可辨认。从现存形制看,其斗拱结构和一部分石柱础上还保留着金代的特点,“无梁殿”确属金代建筑物无疑。
? 庙内民国10年重修的那座舞台,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这是由“无梁殿”内北墙上镶嵌的一块石碑得到印证的。此碑高0.31米,宽0.37米,正书无额,系至元八年三月初三立。碑文为:“今有本庙自建修年深,虽经兵革,殿宇而在,现有舞基不曾兴盖。今有本村□□□等谨发虔心,施其宝钞二百贯文,创建修盖舞厅一座,刻立斯石矣。”至元八年为元世祖忽必烈取得全国政权后的第一年。据此碑文,可知元朝初期戏剧登台表演已很普遍。它对了解和研究我国戏剧发展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稷王庙“无梁殿”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金代建筑在我省亦不多见,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 佛 寺 简 介
??? 大佛寺位于县城东北1公里的高崖上,又名“清凉院”,“佛阁寺”,因寺内有一依崖雕塑的巨佛,故俗称“大佛寺”。1996年元月由山西省人民政府[晋政发(1996)7号]文件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清同治《稷山县志》及寺内所存在碑碣记载,该寺始建于金代皇统二年(1142年),元、明、清各代曾多次重修或扩建。寺院坐北向南,南北长233米,东西宽150米,总面积4000佘平方米。原寺规模较大,拾级而上下班,坡道两旁殿宇棋布有序,塑像极多。因兵乱大部分建筑遭毁。现仅存下殿,垛殿及十王洞,十六罗汉洞等。 正殿,系楼阁式建筑,依崖建成造。前的抱厦三间。面阔三部,进深三部悬山顶。其一楼斗拱系典型的金代构件。单昂五铺作。该殿原为重楼三层,道光三十年(1850年)楼阁倾圯,至咸丰九年(1859年)建翅墙,“自下而上砌以砖,上建大厦三间”。现二层为咸丰九年所建。正殿左右各的垛殿一间,为元时所建。 殿内存有释加牟尼坐佛一尊。该佛像依崖雕塑,高20米,宽6.7米,气魄雄伟,保存完好。佛身串通阁之上下,攀木梯登至楼顶,不仅可瞻爷佛之全身,稷城全景历历在目。
? 正殿两侧,尚存有十王洞和十六罗汉洞。该洞系人工凿成,深9米,宽3米,正面塑地藏王坐像,高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