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介素―33在克罗恩病中的研究进展.doc
白介素―33在克罗恩病中的研究进展
[摘要] 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尚不清楚的胃肠道疾病,近年来我国克罗恩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白介素-33(IL-33)是近期发现的白介素-1(IL-1)家族中的新成员,其受体是ST2,IL-33/ST2途径在机体多种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其与克罗恩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本文简述了IL-33在克罗恩病中的研究发现。
[关键词] 白介素-33;ST2;克罗恩病
[中图分类号] R39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3(a)-0036-03
Research progress of interleukin-33 participating in Crohn’s disease
SUN Keming SUN Huawen
Depar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Renmi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Hubei Province for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60, China
[Abstract] Crohns disease (CD) is a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and the precise etiology of CD is still unclear .In recent years the incidence rate of CD has been increasing in China. Interleukin-33(IL-33) as the new member of interleukin-1(IL-1) family was found recently, and its receptor is ST2. IL-33/ST2 passageway plays a role way in the pathogenesis of various diseases, more and more studies exhibits it is also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ic course of CD. This paper narrat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about IL-33 participating in CD.
[Key words] IL-33; ST2; Crohns disease
克罗恩病(CD)作为炎症性肠病(IBD)主要类型,具有病程长、易复发、可侵及胃肠道任何部位等特点,近年在我国各地区的发病率出现显著的上升趋势,但是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可以确定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是其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白介素-33(IL-33)是近期发现的白介素-1(IL-1)家族的最新成员,其受体是ST2,IL-33的重要作用已经在多种疾病中得到了证明。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IL-33在CD的发病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IL-33在克罗恩病炎症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的研究发现做一简述。
1 IL-33简介
1.1 IL-33的分子结构及表达
IL-33首先是由Baekkevold等[1]在小静脉高内皮细胞核中发现的,由于其被发现于细胞核中,因此初命名为“核因子”。在2005年Schmitz等[2]运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蛋白水平的序列分析并将其归于IL-1家族,作为IL-1家族的第11个成员被命名为“IL-33”,并且发现了IL-33相应的配体“ST2”。人IL-33基因位于第九号染色体9p24.1区域,编码含270个氨基酸的IL-33前体蛋白,分子质量30 kD,小鼠的IL-33基因位于第19号染色体19qc1区域,编码含266个氨基酸的IL-33前体蛋白,分子质量29.9 kD[3]。人类和小鼠的IL-33基因的表达产物具有55%的相似度[2]。计算机对比发现IL-33的蛋白序列与IL-1家族中的IL-18相似度最高[2]。IL-33 mRNA可在多种组织中表达,Baekkevold等[1]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人和小鼠的cDNA文库进行分析,IL-33 mRNA在多种组织中被发现,其中在皮肤、脑、肺、胃、脊髓高表达,在淋巴组织、脾、胰腺、肾、心脏表达水平较低[4]。但是,IL-33的蛋白形式主要在成纤维细胞[5]、上皮细胞[6]、内皮细胞[7]中发现,特别是在小静脉高内皮细胞中被大量发现[1],在适宜的刺激下,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