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工程实践中主客体关系的存在论解读
工程实践中主客体关系的存在论解读
周丽昀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0444)
摘 要: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解读工程实践和工程哲学的关键。在工程实践中,主体是多重主体,客体也是多重客体,主客体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理解工程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的关键是存在论意义上的实践。
关键词:工程;主体;客体;实践
工程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出现的合法性已经得到不少论证。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我们有必要架起工程和哲学之间的桥梁,这仿佛已经不是什么备受争议的事情。但是,即便在国内研究工程哲学的第一人李伯聪老师的书里,也指出对工程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的研究很初步[2],因此这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就目前工程哲学的研究看,囿于对工程实践本身的理解还是限于“主客二元对立”的知识论的层面,因此对工程实践的主客体以及关系的研究自然就受到很大局限,很难有所突破。而本文对工程实践及其主客体关系的理解更多地是建立在存在论基础上的,这将使我们建立一个更全面客观也更接近工程哲学本质的新视角。
一、“关系”:研究工程实践的关键
研究工程实践的主客体关系,对于工程和哲学来说都极为重要。毕竟,主客体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一个很基本的问题,而对工程而言,把握主客体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实现主客体之间的和谐发展,从而使得人在“造物”和“用物”的活动中达成人与物的统一,实现人向自由的复归。这是我们研究工程实践的主客体关系,以及研究工程与哲学关系的真正旨归。
我们这里的“工程实践”与“工程”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在了解工程实践的主客体关系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工程。有人认为科学、技术与工程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三大人类活动。并且,人们为了进行区分,通常“简要地把科学活动理解为以发现为核心的人类活动,把技术活动理解为以发明为核心的人类活动,把工程活动解释为以建造为中心的人类活动,”[1]航空航天工程师和教育家,塞厄道·卡尔曼(Theodore Von Karman)也曾指出:“科学家发现了已经存在的世界;工程师创造了从未存在的世界。”[2]
无论是“发现”、“发明”还是“建造”、“创造”,无一不是体现了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但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对主客体之间关系的理解往往是概念化的,或者进行了本质主义的抽象,认为主体和客体是可以截然分开的,虽然也强调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但是总体而言,依然遵循着主体——客体——中介论的框架,如同皮亚杰指出的:“在所有认识水平上,都存在着一个在不同程度上知道自己的能力的主体;存在着对主体而言是作为客体而存在的客体。”[3]这不仅体现在认识活动中,在技术和工程等实践活动中,这一倾向尤其明显。
不仅如此,人们还有一个误区,就是往往孤立地侧重于对于主体,或者对于客体的研究,而忽视了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实际上,随着科学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4]这正是将主客二元对立或者割裂的结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真正的发展既不是单方面取决于对象,也不单方面取决于主体,而是取决于人与对象构成的主客体关系。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初步提出了主体与客体关系协调统一的发展观,表现在:一方面,对象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对象贫乏,人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人与对象的关系也受到局限。人性不可能脱离环境、条件、对象的发展而孤立地、抽象地发展。但在另一方面,如果人的精神贫乏,感觉迟钝,心灵粗陋,对对象只是占有、拥有的关系,那么,“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5]所以,真正的发展应体现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发展,人的丰富性与对象的丰富性同步发展,某种程度上,主体和客体具有互相发现、互相成就的意义。
而工程活动中,物质价值和人文价值的互动正体现了这种发展的内在要求,它使人的工程活动和工程产品中渗透了更多的文化信息,表现在创造丰富的对象世界、促进经济高度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的同时,也更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的精神的丰富性和满足。人的需求的“质无限”是发展的动力所在,更多地体现为精神需求的提高,这是在人类生产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推动下不断前进发展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直接也是消费。双重的消费,主体的和客体的。”[6]“消费对于对象所感到的需要,是对于对象的知觉所创造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7]“为主体生产对象”只是人类活动最切近的、最直接的目的,更倾向于适应和满足人的现有需要,显而易见地体现为对象世界的丰富,对人的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