塊狀共聚薄膜新材料,新物理-psroc.phys.ntu.edu.t.docVIP

塊狀共聚薄膜新材料,新物理-psroc.phys.ntu.edu.t.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塊狀共聚薄膜新材料,新物理-psroc.phys.ntu.edu.t.doc

塊狀共聚物薄膜:自聚合的新材料 陳宣毅 中央大學物理系及複雜系統中心 email: hschen@phy.ncu.edu.tw 摘要 塊狀共聚物薄膜(block copolymer thin films)為探討自聚合(self-assembly)系統中的邊界效應 (boundary effects)的理想系統,同時也是工業上極具應用價值的新材料。本文簡介實驗及理論在塊狀共聚物薄膜研究上的進展。 塊狀共聚物(block copolymer)是由不同化學性質的單元(monomer)組成之區塊(block,為鏈狀)以化學鍵串接而成。由於不同性質的區塊分離時具有較低自由能,而同一塊狀共聚物上相鄰區塊又為化學鍵串接著,因此巨觀的相分離無法發生;取而代之的是5-100nm尺度下的微結構(micro-phase separation)[1]。這樣的自聚合特性使塊狀共聚物極具應用價值。常見的應用包括了膠帶、界面活性劑等[2]。其中塊狀共聚物薄膜被應用在奈米尺度的微蝕刻平台(nanolithographic templates)上[3,4,5],成為令人矚目的新材料。 以最簡單的線性AB塊狀共聚物為例,A與B區塊間的不相容性是由Flory-Huggins參數?AB來描述,這個參數告訴我們AB單元(monomer)相鄰與AA,BB相鄰的情形之能量差(以kT為單位)。如果單鏈的AB塊狀共聚物共有N個單元,其中NfA個屬於A區塊,則整個系統的微形態可由?AB?及?AB?下?當?AB?需大於?????,微結構可以自聚合的方式形成。當具?AB、?BC、及?在 圖六:線性ABC塊狀共聚物薄膜,平台只與B區域相接觸。虛線代表與平台相接觸的B區塊的路徑。由圖可見(B)結構的B區塊有較高的彈性自由能,故較不穩定。詳細的self-consistent field數值計算則顯示,(A)結構在大部分的參數範圍內為最穩定的結構。這是因為對結構(C)而言,通常薄膜厚度與A、C圓柱的並不相容,這使得結構(C)的圓柱受到了dilation或compression。 的研究之外,不要忘記塊狀共聚物薄膜同時也是研究低維度形態生成(pattern formation)動力學的理想系統,實驗上以AB塊狀共聚物薄膜的單層與平台平行的圓柱結構為對象的形態生成動力學研究[10]就是很好的例子。這個也是由Chaikin所領導的實驗指出了pairwise disclination annililation在這類二維條狀形態(striped patterns)的生成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這個方向的研究,仍只在起步階段而已,還有待我們去發掘! 參考文獻 [1] F.S. Bates and G.H. Fredrickson, Phys. Today 52, 32 (1999). [2] 黃慶怡,物理雙月刊23卷第4期,494頁,2001年8月。 [3] C. De Rosa, C. Park, E.L. Thomas et al., Nature (London) 405, 433 (2000). [4] M. Park, C. Harrison, P.M. Chaikin, R.A. Register, and D.H. Adamson, Science 276, 1401 (1997). [5] T. Thurn-Albrecht, J. Schotter, et al., Science 290, 2126 (2000). [6] 黃慶怡教授於參考文獻[2]中,對AB及ABC塊狀共聚物的微形態有詳細的說明。有興趣的讀者也可參考[1]。 [7] M.S. Turner, Phys. Rev. Lett. 69, 1788 (1992), M. Matsen, Curr. Opin. Colloid Interface Sci. 3, 40 (1998). [8] F. Drolet and G.H. Fredrickson, Phys. Rev. Lett. 83, 4317 (1999). [9] Hsuan-Yi Chen and G.H. Fredrickson, J. Chem. Phys. 116, 1137 (2002). [10] C. Harrison, et al., Science 290 1558 (2000). ■ 343 ■ 物理雙月刊(廿四卷二期)2002年4月

文档评论(0)

ailuojue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