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昆明“洋地名”之惑.doc
昆明“洋地名”之惑
“龙井街”、“三市街”、“交三桥”……以前,昆明的每一条路都是“有故事的路”。然而,几年前,一些“洋地名”突然开始流行起来,那些颇具文化韵味的老地名正在被城市的发展浪潮所淹没,取而代之的是“挪威大道”、“香榭丽舍大道”等洋地名的兴起。
创意英国、挪威森林、金色维也纳、阿拉丁花园、玛雅生活馆、马可波罗半岛别墅、银德?香榭丽园、波西米亚花园、地中海……当你行走在昆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便是这样洋气十足的地名。
“现在到处都能看到洋地名,有时候长时间没去一个地方,突然去了发现不是我认识的昆明了。”土生土长的昆明人刘捷说,一些老地名是一座城市的记忆,但这些地名消失时,我们对这座城市的记忆和感情也逐渐消失了。
刘捷说,作为一名80后,其实脑海里对老昆明的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小时候,爸爸妈妈经常带着她到武成路、工人文化宫等地游玩,而现在,这些地方都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生活的城市叫昆明,而不是一个充斥着外国名字的地方,与我们这座文化名城极不相称。”
事实上,早在2005年,云南本土知名网友“风之末端”就曾因为一篇批评楼盘洋名泛滥的帖子《居住在哪国的昆明》而名声大振,当时昆明市委相关领导还批示要求“立即纠正这种媚俗求洋、崇洋媚外的做法”。昆明市规划局随后下发通知,对新建的小区、楼盘命名提出了新的要求。但随后的“洋地名”之风还是未能得到彻底纠正。一大批兴建的道路或是楼盘依旧热衷“崇洋媚外”。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了一些楼盘喜欢用洋名外,在一些年轻人聚集的地方也随处可见洋名。例如在滇池路上,南亚风情园、曼哈顿广场、普罗旺斯大街等等洋地名扎堆出现。又如,在北市区,金色维也纳、艾诗林根等洋名也比比皆是。
对于“洋地名”的存在,云南省文史馆巡视员张勇认为,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一个地方地名的形成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随着城市经济发展自由度的增强和开放度的增加,城市中多一些国际元素和中外互补特色也不见得是坏事。
“就像外国也有唐人街,也不见得人家就很反对。”但这个问题还需要分两面来看,一方面,洋名的兴起说明我省相关部门在拟定地名时应从历史文化方面多些考虑,地名办在取名时应该邀请一些历史学者和民俗学家、文学家,多听听意见,不要取出一些没有文化味、又令人啼笑皆非的地名来。
虽然这些“洋地名”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一些差距,但昆明作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城市也不要太大惊小怪。只是在以后的取名中一定要注意多保留一些传统文化的东西,对于城市的文脉和历史传承,并不是几个洋名街道就会动摇掉的,事实上很多洋名命名的街道恰恰是一种城市文脉的组成部分,折射和反映出一定时代人们的一种取向,与“洋”和“土”并无太大的关系。
本土特色不能丢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座座楼盘犹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但随之而来的是,开发商为了吸引人们眼球,一个个楼盘纷纷拼起了“洋地名”,有的直接将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的名字“照搬”过来。
名字是起给大家叫的,合不合适让我们先来听听市民们的看法。
“只要大家听着舒服、叫着顺口就行。”在昆明市一家外贸公司做跟单员的胡晓丽看来,地名也是一种文化,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应该百花齐放,允许多元化的地名出现。至于是否“洋气”或者“老土”,能得到市民的认同和接受就行,没有必要在乎那么多,更何况云南一直在提对外开放、“一带一路”、桥头堡之类的。
和胡晓丽持不同观点的昆明市民林兆奇则认为,如果一再让“洋地名”覆盖本土文化,会闹出笑话。实际上,不少洋地名不仅不洋气,而且显得低俗。
林兆奇是一个“老昆明”,家住正义路附近,从小就看着熟悉的正义坊、金马坊、书林街、知春街这些带有昆明符号和文化气息的地名长大,他觉得,不管在外地还是在昆明,听着这些地名就有一种亲切的味道。
“地名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和人文气息的缩影,也是一个地方的重要标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地方地理气候、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胡乱起名,必会破坏一座城市的地域文化。”林兆奇说,相关部门应有所作为,应制止这些“洋地名”和没什么文化品位的地名的出现。
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多数老昆明人和上了年纪的市民都对“洋地名”持反感态度。
家住昆明市“滇池境界”的何宇光老人认为,每一个地名都应该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人文底蕴。如护国路、靖国路、威远街这些地名,每一个地名背后都包含着一个特有的历史故事。“每次坐A1路公交车,听着报站时那一段有关站名的背景介绍,不用多说,就觉得昆明是一座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
“近几年来,新起的一些地名让人觉得非常突兀,类似‘科医路’、‘科发路’、‘新闻路延长线’、‘北京路延长线’以及什么‘规划路一号’、‘规划路二号’之类,让人难以接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