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粒子的波动性浅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有记者曾问英国物理学家、诺贝尔获奖者布拉格教授: 光是波还是粒子? 布拉格幽默地回答道:“星期一、三、五它是一个波,星期二、四、六它是一个粒子,星期天物理学家休息。” 那么光的本性到底是什么? 3.粒子的波动性 T /年 波动性 粒子性 1690 惠更斯波动说 1672 牛顿微粒说 1905 爱因斯坦光子说 1864 麦克斯韦电磁说 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 光的干涉 光的衍射 光电效应 康普顿效应 ν、λ 光子的能量 光子的动量 p 与 ε 是描述粒子性的,λ、ν 是描述波动性的,h 则是连接粒子和波动的桥梁。 *   1923年,德布罗意最早想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大胆地设想,人们对于光子的波粒二象性会不会也适用于实物粒子。 1.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 光子能量和动量为 上面两式左边是描写粒子性的 ε 、P;右边是描写波动性的 ?、?。 h 将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联系起来。 一切实物粒子都有具有波粒二象性。 ε=h ? 2、德布罗意的物质波 德布罗意原来学习历史,后来改学理论物理学。他善于用历史的观点,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 1923年,德布罗意试图把粒子性和波动性统一起来。1924年,在博士论文《关于量子理论的研究》中提出德布罗意波,同时提出用电子在晶体上作衍射实验的想法。 爱因斯坦觉察到德布罗意物质波思想的重大意义,誉之为“揭开一幅大幕的一角”。 法国物理学家,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波动力学的创始人,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 (具有能量) (具有频率) (具有动量) h (具有波长) 能量为 ε、动量为 p 的粒子与频率为 v、波长为 ? 的波相联系,并遵从以下关系: ε = mc2 = hv 这种和实物粒子相联系的波称为德布罗意波(物质波或概率波),其波长?称为德布罗意波长。 一个质量为 m 的实物粒子以速率 v 运动时,即具有以能量 ε 和动量 p 所描述的粒子性,同时也具有以频率n 和波长 l 所描述的波动性。   后来,大量实验都证实了:质子、中子和原子、分子等实物微观粒子都具有波动性,并都满足德布洛意关系。 一切实物粒子都有波动性 德布罗意关系: 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的意思是: 微观粒子既表现出粒子的特性,又表现出波动的特性。 大量光子易表现波动性,少量光子易表现粒子性。 这种和实物粒子相联系的波称为德布罗意波 ( 物质波或概率波 ),其波长 ? 称为德布罗意波长。 由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思想推广到微观粒子和任何运动着的物体上去,得出物质波(德布罗意波)的概念: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它对应,该波的波长 λ = h/p。 【例1】试估算一个中学生在跑百米时的德布罗意波的波长。 解:估计一个中学生的质量m≈50kg ,百米跑时速度v≈7m/s ,则 由计算结果看出,宏观物体的物质波波长非常小,所以很难表现出其波动性。 * 【例2】(1)电子动能Ek=100 eV;(2)子弹动量p=6.63×106 kg.m.s-1, 求德布罗意波长。 解 (1)因电子动能较小,速度较小,可用非相对论公式求解。 =1.23? (2)子弹: h= 6.63×10-34 = 1.0×10-40m 可见,只有微观粒子的波动性较显著;而宏观粒子(如子弹)的波动性根本测不出来。 * * X 射线照在晶体上可以产生衍射,电子打在晶体上也能观察电子衍射。 1927年 戴维森与 革末作电子衍射实验,验证电子具有波动性。 1. 电子衍射实验1 戴维逊和革末的实验是用电子束垂直投射到镍单晶,电子束被散射。其强度分布可用德布罗意关系和衍射理论给以解释,从而验证了物质波的存在。 探测器 电子束 电子枪 镍单晶 德布罗意波的实验验证 戴维逊-革末实验 1927年 汤姆逊也独立完成了电子衍射实验。与戴维森共获 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屏 P 多晶薄膜 高压 栅极 阴极 电子束在穿过细晶体粉末或薄金属片后,也象 X 射线一样产生衍射现象。 此后,人们相继证实了原子、分子、中子等都具有波动性。 1961年琼森将一束电子加速到 50 Kev,让其通过一缝宽为 a = 0.5?10-6 m,间隔为 d = 2.0?10-6 m 的双缝,当电子撞击荧光屏时,发现了类似于双缝衍射实验结果。 后来的实验证明原子、分子、中子等微观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德布罗意公式成为揭示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的统一性的基本公式. * 德布罗意 :电子波动

文档评论(0)

ddf55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