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野草》的模糊性.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鲁迅《野草》的模糊性.doc

论鲁迅《野草》的模糊性   【摘 要】中国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根本上实现了民族文化模式和深层心理结构的巨大变迁。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在确定自己启蒙者位置的时候,内心是复杂的。《野草》是鲁迅先生心理世界发生重大震荡的产物,他在这部作品中表现了自己心灵探索的曲折历程,文章运用了模糊性的手法,使《野草》具有了浓郁的诗歌韵味。这种模糊性的表达,作者不仅表现在意象上,还表现在语句上,使作品呈现出诡谲、朦胧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鲁迅;意象;模糊性   勃兰克斯指出:“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1]鲁迅的《野草》,就是他的一段“灵魂的历史”――“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然而我不愿彷徨于阴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2]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但暗夜又在那里呢?”[3]   “我先前以为人在世上虽没有任意生存的权利,却总有任意死掉的权利的。现在才知道并不然,也很难适合人们的公意。可惜我久没了纸笔,即有也不能写,而且即使写了也没有地方发表了。只好就这样地抛开。”[4]   有谁的心灵经受如此剧烈的矛盾冲突,以及为摆脱这种矛盾、阴暗所付出超常的焦灼、痛苦、拷问、挣扎和反抗。鲁迅正是这样的人,他“在自身试验”“黑暗”,《野草》就是他“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后“吐露本 已、”的“至诚之声”。   屠格涅夫指出,在文学天才的身上,“重要的是生动的、特殊的自己个人所有的音凋,这些音调在其他每一个人的喉咙里是发不出来的”。[5]鲁迅“个人所有的音调”有孤独、苦闷、矛盾、虚无等独特性。   中国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根本上实现了民族文化模式和深层心理结构的巨大变迁。而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在确定自己启蒙者位置的时候,内心是复杂的。他以自己全部的人格承担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命中注定的心灵痛苦.以自身的复杂性验证了中国民族文化心理变迁的艰难和曲折。《野草》是鲁迅心理世界发生重大震荡的产物。他在这部作品中完成了自己心灵探索的曲折历程,他的文化选择具有更为悲怆和痛苦的色彩,而这种文化选择又有力地制约了他的创作心理。   艺术创作是一项充满痛苦与欢乐的复杂精神劳动.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审美对象中去,进行心灵的自由想象和艺术超越,以建构自己完美的艺术世界。鲁迅在创作《野草》时,就是用心血浇铸,把自己燃烧在里面。然而这种火不全是燃烧在地面,而很多是地火,是奔涌的岩浆。   关于《野草》,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过:“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措辞就很含糊了。”并在该文中称《野草》中的作品“大半是废驰的地狱边沿的惨色的小花。”1934年10月9日,他在致萧军信中又表述过自己对《野草》的看法:“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   正因为这样,鲁迅在揭露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时,常常用了模糊性的手法,使《野草》具有了浓郁的诗歌韵味。   这种模糊性的表达,作者不仅表现在意象上,还表现在语句上。   1 意象的模糊性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之所以深刻地不同于精神病患者与梦幻者的地方,就在于他们能把个人的本能和冲突的种种表现升华,塑造成动人的形象:“像任何其他愿望没有得到满足一样,他从现实转开。并把他的全部兴趣、全部本能冲动转到他所希望的幻想生活的创造中去。” 《野草》就是作者对自己苦闷心理抑制、宣泄、追求心理平衡的一种艺术升华。   意象是散文诗情思感兴的载体,是散文诗创作构思的核心,对意象的寻觅和创造贯穿于散文诗的形象思维的始终。《野草》有着令人目不暇接的生动然而模糊的意象、从《野草》第一篇《秋夜》开始,鲁迅就表现出对黑夜的极大关注,黑夜成为《野草》的重要意象。于是我们听到了“夜半的笑声”,“猫头鹰的不祥之言”;看到了“鬼眼的天空”,“彷徨于无地”的“影”。   这些原本大家熟悉的、正常的意象,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变得陌生、模糊、怪异。   雨果在论及莎士比亚的天才时说:“愈是深入生活,怪诞、惊奇愈是正常现象。”鲁迅正是以其模糊、怪诞的意象引人深思。   鲁迅把自己最深重的苦闷、孤独、颓唐和虚无通过一系列意象表现出来。《野草》意象具有颇浓的象征色彩,意象有作为梦幻、寓言、隐喻等而存在。《野草》从《死火》到《死后》一连七篇都是用“我梦见自己…… ”开始的,它有一个幽深莫测、奇诡难名的梦意象的世界。在这个梦的世界里,生死睽隔和人鬼界域被打破了。在《死后》,“死在道路上”的“我”“只是运动的废灭,而知觉还在”;在《墓碣文》,死尸从坟中坐起,“口

文档评论(0)

神话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03223011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