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实践报告06.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 ——小岗村考察纪实 天津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 2006年7月 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小岗村考察纪实 众所周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而且是以农村改革为切入点,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改革成果,将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进行了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因此可以说,要了解当代的中国,要了解中国的农村,要了解中国农村的改革,就要了解小岗村,这就是我们此次考察的第一站选择小岗村的缘由 根据二级学院的安排,我们一行13位教师于2006年7月12日从天津出发,经过一夜颠簸于13日凌晨4点40分到达安徽滁州,又经过3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来到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凤阳县---小岗村。 引言 “大包干”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这个大包干协议,揭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包干在保证国家税收和集体收入不减少的同时,使农民富裕了起来。小岗村的大包干如星星之火,第二年就燃遍了近五千万人口的安徽省大部分地区。此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中国农村改革迅速在全国推开,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化。小岗村的这一改革历程,通过建立在该村的大包干纪念馆被真实地反映出来。 该纪念馆始建于2005年,展馆分为主展厅、多功能厅和副展厅。纪念馆通过文字、图片、音像、实物、群雕等多种手段展示了《抉择》《追梦》《关爱》三大主题内容,真实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我们一行13位教师通过讲解员的讲解和参观,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这个闻名于天下,在全国率先开展大包干的小岗村极为坎坷的发展过程。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汇报和总结: 一、小岗村“大包干”改革的历程 安徽凤阳县自古就有讨饭的传统,凤阳花鼓中说得好:“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因此,在我国农村改革以前,安徽凤阳县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粮食年产量极低,从1966年---1976小岗村年人均粮食和收入统计表就可以清晰地洞察。如下图:  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小岗村收入最好的年景每人每天9两粮食,收入0.11元,最差的年份每人每天2.8两粮食,收入0.04元。小岗村当时共有20户人家,115人,除了1户外,其他户每年都要外出讨饭。1976年10月“四人帮”的粉碎,使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大包干同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改革一样,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1978年秋收后,小岗生产队被公社分成2个作业组,实行“包干到组”,但是由于组内每一个人的劳动能力等差异较大,没有多久就出现了问题,组员希望将作业组化的再小一些。没有办法,当时的公社书记张明楼破例同意小岗队划分成4个作业组。可是这4个组刚分好没几天,各组内部又闹了起来。因为作业组越小,每个社员在记工、出勤上谁吃亏谁占便宜,看得更清楚,每家每户之间的利益冲突更明显,小组内兄弟、妯娌之间闹,队干部整天忙于处理纠纷。十多天后,3位队干部无脸再去找张书记,便瞒着公社,偷偷将4个组分成8个组,组里多为父子或兄弟,但因各家人口多少不同,劳力多少不同,有的户干得多,有的户干得少,在按劳分配和按人分配上又出了矛盾,刚过了三五天,便吵着要分,队干部连自己组内的矛盾都解决不了,大家都说“不如散掉算了”。 当时的副队长严宏昌长年在外包工,见多识广,找到了村里年岁最长者关庭 珠。关庭珠说:“1962年搞的‘责任田’很管劲,要想不吵不闹,只有分开一家一户地干。就怕政府不准干,你们当干部的也不敢干。” 于是严宏昌有分头找来村内的干部,大家一致同意包产到户。由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的限制, 小岗生产队18户社员形成了如下规定: 第一,我们分到户以后,每户午秋二季所收的头场粮食,就要把国家征购和集体提留交齐,谁也不准装孬种。 第二,我们是“明组暗户”,不准任何人向上面和外人讲,谁讲谁不是人。第三,如果队干部因为分田到户而蹲班房,他家的农活由全队社员包下来,还要把小孩养到18岁 。 紧接着,大家赌咒发誓,一一捺了手印,这18人是:严宏昌、严俊昌、严立学、严国品、关友江、关友申、严家齐、严付昌、严学昌、韩国云、关友章、严家芝、关庭珠、严立坤、严立华、严立付、严美昌、严金昌。   小岗村人一年辛勤的汗水,终于使 “包干到户”结出了丰硕果实。在纪念馆里我们看到了如下真实的记录:1980年全队粮食总产132370斤,相当于1966年至1970年5年粮食产量总和,1980年比上一年增长67.7%(如图)。全队23年从未向国家交

文档评论(0)

克拉钻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