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五大名窑说起——馆藏文物精品陈列之瓷器赏析 天津博物馆 器物研究部副主任 研究馆员 刘 渤 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五大名窑是指汝、官、哥、钧、定五个官窑的产品,由于宋代皇帝的喜爱设置御窑厂烧制,除了定窑是白釉瓷外,其余四窑都是青釉瓷器。因为是皇室专用瓷器,非商品,传世稀少,制作精湛,不惜工本,精益求精,所以都非常名贵。 汝窑 汝窑的产地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的清凉寺村,古代属汝州所辖,故名。宋人记载有“汝窑为魁”的说法。汝窑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品稀少,弥足珍贵,故为后世谈瓷者所津津乐道。因汝窑传世品最少,也最名贵。宋人《坦斋笔衡》中说:“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金灭北宋后,汝窑也随之消亡。其开窑时间前后仅有二十年,所以在南宋时,汝窑瓷器已经非常稀有。当时的《清波杂志》中已有“近尤难得”的记载。 汝窑瓷器的特点是胎质细腻,呈香灰色,釉色呈现一种淡淡的天青色,变化于深浅之间,其独特之处在于其釉色呈现出“雨过天晴云破处”的美妙色彩。釉薄处有浅淡的粉色,这是因为汝窑采用贵重的玛瑙粉配制釉料,宫中禁止大量烧造,所以传世品极其稀少。盘、碗均施满釉裹足支烧,支钉痕很小,很少。一般是三个或五个,俗称“芝麻花”支钉。汝窑器物底部仅见“奉华”、 “蔡”和“寿成殿皇后阁”等字款。 1.宋汝窑天青釉盘(2件) 方若 (1869-1954),字药雨,号劬园,别号古货富翁,其本名城,字楚卿,小名偈宝。浙江定海人,寄居天津。富收藏,尤好古泉。画工石溪,古朴浑厚。一九五四年后卒。 官窑 官窑:分为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徽宗政和年间设窑于汴京(今河南开封),称汴京官窑;南宋设官窑于修内司及郊坛下,称修内司官窑及郊坛下官窑。 汴京官窑窑址至今没有找到,不曾获得标准器。文献记载:“汴京官窑色好者与汝窑相类。” 南宋官窑:一是修内司官窑,二是郊坛下官窑。前者窑址在杭州老虎洞找到,被评为2001年度的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出土有官窑青釉盏托、官窑弦纹三足香炉、官窑青釉梅瓶、官窑青釉长颈瓶等;后者在浙江省杭州市南郊乌龟山一带找到窑址。1930年发现窑址,经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两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标本。 哥窑 哥窑在宋代没有文献记载,至今未发现窑址。明《浙江通志》记载:“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主琉田窑造青器,精美冠绝当世。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 传世哥窑以仿三代铜器造型为主,常见有胆式瓶、贯耳长颈瓶、弦纹瓶、八方贯耳瓶、葵花口盘、葵花口洗、双鱼耳炉、三足炉、菊瓣口盘和圆口碗等。胎体较厚,胎质细腻,釉色有灰青、月白、深灰、青黄和米黄。釉质肥润有油酥光。釉面开裂成不规则的细碎纹片,纹片呈黑、黄二色,俗称“金丝铁线”。传世品多有缩釉小坑。 3.宋哥窑盘 钧窑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南省禹县,创烧于宋代,明、清、民国各时期均有仿钧窑的品种出现。钧瓷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釉中含少量的铜,并创造性地烧出红色釉,红色是釉料中铜的还原呈色,由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变化万千,是青瓷品种的创新与突破。而且这种窑变釉最大的特点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可以说钧窑烧成后没有完全一样的,这正是它的迷人之处。正如:“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峪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因而被誉为“国之瑰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葵花瓣口,折沿,浅腹,腹呈六瓣葵花式,三个如意云头形底足。造型端庄、雅致。胎呈灰褐色,器里施天青色釉,釉面上含有“蚯蚓走泥纹”。 器外壁为玫瑰紫色乳浊釉,釉汁肥厚,色彩绚丽。外底抹有酱色护胎釉,并刻有“六”字铭款。钧窑中的宫廷用瓷,一般都刻有一到十的数目字,这种数目字是表示器物大小的标志。一号器物最大,十号器物最小。“六”是中等偏小的器物,靠足边处有16个小支钉痕。此种三足洗实际功用是花盆的盆托(盆奁),上面应有对应号码和样式的花盆配合使用。 定窑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和东、西燕川村,创烧于唐代,盛于宋、金时期,止于元代。因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称定窑。北宋时一度烧制宫廷和官府用的精致瓷器。烧制品种以白釉瓷器为主,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瓷等。又称“黑定”、“紫定”、“绿定”。早期多是浮雕莲瓣纹,中期以后是划花、刻花和印花,尤以白釉印花瓷最为著名。其印花纹饰取材于定州缂丝,印模则受定州石刻技法的影响,因而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白瓷出现晚于青瓷,但首先在北朝时期的北方出现。到隋唐时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我国至今所见的最早的白瓷。此批瓷器普遍泛淡青色,说明早期的白釉含铁量比较高。在此之后隋代墓葬中曾出土不少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