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明代史学——中国封建史学衰微.pptVIP

第六章 明代史学——中国封建史学衰微.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章 明代史学 ——中国封建史学的衰微 对于明代的史学发展状况,自清朝以来,历来评价不高。如明末清初的张岱说:“有明一代,国史之诬,家史之谀,野史失臆,故以二百八十年,总成一诬妄世界。”对明代史学评价很低。 谢国桢先生的《增订晚明史籍考》则认为明代史学最盛。 第一节 明代史学的特点 一、官方史学没落 明代官方史学没落,既没有设置专门的史馆,对史学活动也不重视。而且中期以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连续不断,内阁倾轧、党派纷争等都影响到官方史学的发展。 二、私家修史兴盛,野史发达 谈迁称之为“汗牛充栋,不可胜数”,全祖望说“不下千家。”清代《四库全书总目》说:“明人学无根柢,而最好著书,尤好作私史。” 1、私修纪传体史书: A.郑晓《吾学编》 B.邓元锡《明书》 C.何乔远《名山藏》 D.朱国桢《皇明史概》:成就很大。 2、私修编年体史书: A.谈迁《国榷》:有明一代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B.薛应旂《宪章录》 C.张铨《国史纪闻》 D.雷礼《皇明大政记》 E.谭希思《明大政纂要》 F.陈建《皇明资治通纪》 3、私修纪事本末体史书: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和《元史纪事本末》 4、典制史、政书与经世文的编撰: A.徐学聚《国朝典汇》 B.王圻《续文献通考》:上续马端临《文献通考》,又增补了“节义”、“书院”、“氏族”、“六书”、“谥法”、“道统”、“方外”诸考,从而扩大了志书的内容。尤以保存明代史料内容为多,对研究元明典制有一定价值。 C. 于继登《典故纪闻》:史料价值较高。 D.冯应京《皇明经世实用编》 E.陈子龙、徐孚远、宋征壁编写《皇明经世文编》: 三、经济史著作繁多 1、漕运与水利方面的: 潘季驯《河防一览》,总结经验:“综理纤悉”,是综合治理的方法,治河、治漕、治淮、治海相结合;生平以“束水攻沙”为治河基本方针。 邵宝《漕政举要录》、杨宏《漕运通志》、归有光《三吴水利录》。 2、农政、盐政、荒政、榷政之书: 徐光启《农政全书》、马一龙《农说》、朱廷立《盐政志》、俞汝为《荒政要览》、周孔教《救荒事宜》、王宗圣《榷政记》等。 3、王圻《续文献通考》含经济史内容42卷,关于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土贡、国用。 四、史学思想活跃 明代前期,思想界沉闷无生气。中期,心学兴起,对明代学术产生很大冲击。在史学上出现了几大思潮: 1、启蒙史学思潮:对当时的封建思想进行批判。祝允明:汤武非圣人,伊尹为不臣,孟子非贤人。李贽: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决于一己之是非。 2、经世致用史学思潮: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史家经世意识普遍。 3、实证史学思潮(即考据学)。考据学在明朝还是伏流,至清代乾嘉时才成为主流。 五、方志兴盛 明王朝对纂修方志的活动非常重视。各朝中央政府屡有修志之举,并在编纂全国总志的同时,均下诏各地修志。 有明一代,十三布政使司都有志书编纂,而且府、州、县等地志也大量出现,有的县志还一修再修。万历年间就已“郡邑莫不有志” 。 不过,数量虽多,但质量却很成问题。所谓“事既归官,成于借手。府县等诸具文,撰修类皆不学。” 从各种资料看来,明代地方政府在修志时,有着一套比较系统的组织机制 : 一是有一定的志书体例。中国古代,由官府统一制定志书体例始于明朝。为了因地制宜,朝廷也允许地方政府在此基础上略作变通。 二是有申详呈报制度。 三是有乡绅呈请制度。 四是建立公告制度。 明代一系列修志机制的建立,一方面体现了明朝统治者对纂修方志活动的重视,规范修志行为,防止志书越轨,违背他们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呼吁社会各界踊跃参与,促进了各地志书编纂的发展与进步,标志着我国方志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六、出现了历史著作的普及性潮流 明代史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包括当代史在内的普及性史书大为流行,绝大多数人都不再像前代史家那样去谋求朝廷的认可,而是面对社会上的广大读者。他们著史写史是为了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使更多的人了解其中所记之事与所持见解,在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中表现出浓厚的史学普及意识。 这在明初的官、私修史活动中即已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此后,官、私修史活动的这种普及意识更是持续增长,到明神宗时达于鼎盛,并一直持续到明末。 风气所及,一些史家虽不欲刊行其书而不可得。 民间的书坊、富户、学塾等,也参加纂史。 大多互相抄撮,极少力作,而且为牟利而图新鲜、抢进度,编纂草率,但也还是遵循着史学规范,采取史书体式进行编纂,总体上做到不凭空虚构史事,不故意采用已知是虚幻失实的内容,同时注重传布历史见解,史论地位比较突出。 明朝灭亡后,普及性史书仍在流行,还产生出许多新的作品。但当考据学成为学界主流的时候,它们退居到次要地位 。随着《四库全书》的编纂,查禁违碍图书活动在全国迅速展开,这些书绝大多数被打入禁毁图书之中。

文档评论(0)

克拉钻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