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儿科课件暑热症讲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他们勇于挑战新的高度! * * 暑 热 症 儿科 廖若莎 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暑热症的临床特征、诊断依据、辨证论治要点;熟悉护理要点。 本单元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暑热症临床特征、诊断依据及辨证论治要点。 2.难点:正确理解本病病机。 一、概述: 1.暑热症是我国南部及中部奇热地区婴幼儿特有的疾病,发生于盛夏季节。 2.临床上以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为特征。 3.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发病季节多集中在6、7、8三个月,与气候有密切关系。 4. 可连续发病数年,次年症状较上一年的症状为轻,病程也较短。 古代医籍中无此病名记载。我国于50年代初正式使用夏季热这一病名。 二、病因病机: 病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调,或病后气阴虚弱者,入夏以后,不能耐受炎热气候的熏蒸而易患本病。 病机: 1.暑热之气,外灼肌腠,内袭肺胃,耗伤津气。 2. 病久命门火衰,肾不摄水,真阴不足,津亏不能上济于心,心胃之火并盛于上,而肾中真阳独虚于下,导致上盛下虚。 3.汗与小便均属阴津,汗闭则尿多,尿多则津伤,津伤则饮水自救,因而形成汗闭、口渴、多饮、多尿症。 4.无暑邪致病而入营入血的传变规律。 三、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尚不肯定。有人认为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全、体温调节失效有关。也有人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 四、临床表现: 1.发热 2.多饮多尿 3.少汗或无汗 4.其他情况 5.病程 6.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五、诊断: 1.好发于2~5岁之体弱儿童及弱智儿。 2.夏季发病,发病率随气温升高而增加。多见于我国南方地区。 3.入夏以后,长期发热,伴有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无汗为主症。 4.发热随气温降低或在阴凉环境下能自行缓解。 5.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异常。 6.须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所致的发热。 五、辨证施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证型:暑伤肺胃;上盛下虚。 2.辨虚实:但发热,口渴多饮,纳食如常为实证;发热口渴多饮,纳呆食少,四肢倦怠,尿多清长为虚证。 (二)治疗法则 以清暑益气为治则,上实下虚者温下清上,伴脾虚者佐以健脾化湿。 (三)分型用药 1.暑伤肺胃 治法: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 。 2.上盛下虚 治法:温下清上。 方药:温下清上汤加减。 (四)西医治疗 居室内通风降温,供给足量饮料。及时物理降温,可用低于患儿体温3~4℃的温水擦浴,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或用冷水、酒精擦拭。 (五)其他疗法 1.辨证使用中成药: 生脉饮口服液:每次5ml,1日3次,用于暑伤肺胃症。 2.针灸疗法:取足三里、中脘、肾俞、大椎、风池、合谷等穴,视病情行补泻手法,如元阳不足下虚者,针后加药条灸,每穴2~3分钟,每日针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3日。一般治疗1~2个疗程。 3.推拿疗法:推三关。退六腑,分阴阳,推脾胃及三焦,清天河水,揉内庭、解溪、足三里、阴陵泉,摩气海、关元。 五、预防与调护 1. 居室保持空气流通,清洁凉爽。使用电风扇或空调时,风力要柔和适度,以免受凉。 2.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 3.注意体温变化,温水洗浴可助发汗降温。 六、中西医结合认识 中医在近代名医徐小圃指出本病上实下虚是其主要病机后,对后世医家很大启迪。目前中医以清暑、化湿、温阳、后期予以滋阴等方法辨证论治,均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但对本病的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

文档评论(0)

11922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