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陀思妥耶夫斯基.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附录(一) 马仲殊(1900-1958) :灌云县伊山镇人。著有短篇小说《三太爷》、《李星》、《屈服》、《京沪线上》、《邂逅》等;长篇小说有《两难》、《一个中学生的日记》、《桃色的云》;译著有《大地》、《儿子们》(美作家赛珍珠所作);文学理论有《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小说作法大纲》、《中学生文学》、《中学生小说作法》等。抗日战争期间,担任《前线报》笔政,以“老秀”笔名创作了诗歌、剧本。建国后,马仲殊担任上海市中学教师进修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曾计划写作《鲁迅传》未成。1958年1月26日,马仲殊病逝于上海,年58岁。其生平被《中国文学家辞典》收录。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字凤翔,又名周奉悟。湖南省益阳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编译家。代表作为《暴风骤雨》、《山乡巨变》。 周钢鸣(1909-1981):笔名康敏、周达。广西罗城人。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浮沉》,论文集《怎样写报告文学》、《论文艺改造》,歌词《救亡进行曲》等。 附录二 韦丛芜(1905~1978):原名韦崇武,又名韦立人、韦若愚,1905年农历三月十六日生于安徽霍邱县。北京燕京大学毕业。韦丛芜的主要作品∶诗集《君山》《冰块》等,译有陀思妥也夫斯基的卡篇小说《穷人》、《罪与罚》、《长拉玛卓夫兄弟》、美国杰克—伦敦的《生命》等。1985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有《韦丛芜选集》。 韦素园(1902-1932):又名散国,安徽霍邱县人,未名社成员,一生勤于文学翻译,译著有俄国果戈理小说《外套》、俄国短篇小说集《最后的光芒》、北欧诗歌小品集《黄花集》、俄国梭罗古勃的《邂逅》等。同时还创作了大量散文、小品、诗歌等文学作品。逝世后,鲁迅先生手书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文苑失英,明者永悼碑文,并撰写了《忆韦素园君》一文。 附录三 朱维之(1905—1999):浙江苍南人。主要著作有《基督教与文学》、《李卓吾论》、《中国文艺思潮史略》等,主要译作有英国弥尔顿《失乐园》、《复乐园》、《斗士参孙》等,主编《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外国文学史?亚非卷》、 《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外国文学简编?亚非部分》、《希伯来文化》,在中国教育界、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 芦焚(1910-1988):即师陀,原名王长简,1946年以前用笔名芦焚。河南杞县人。代表作《果园城记》 、《结婚》等 。 静生、邵荃麟对陀氏文章的解读具有鲜明的社会政治色彩,带有很强的鼓动性。邵荃麟在1944年所译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一书中的“译者记”中就谈到了该书的阶级对抗主题。他认为在该书中作者没有像在《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那样,把一切都归结到“良心或道德”的问题,而是“愤怒地喊出了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生活幸福的神圣权利底要求,和对于侮辱与损害别人的人们作出了最憎恨的诅咒”,这种声音能够震撼到“俄罗斯的每一个人民的心坎”,“在他们心里燃烧起积极反抗的热情。”不难看出,相比陀氏其他作品而言,中国读者更容易在该书中读出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这也是此书在中国广受欢迎的原因。 * *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中国 汉语言文学81熊倩 被冷落的陀氏 文化审美心态的差异 宗教意识的差异 艺术表现手法的差异 陀氏在中国的被研究 陀氏在中国的被研究之三十年代 陀氏在中国的被研究之四十年代 被冷落的陀氏 相比俄国其他文学大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译成中文的时间最晚,他在1919 年以前基本上处于“销声匿迹”的状态,后借五四之后对俄国文学大规模引进的“东风”,才以“为人生的现实主义”作家身份为时人所认识。他的第一篇译文是在1920年发表(乔辛煐译《贼》,即今《诚实的贼》),第一个译本直到1926年6月才得以出版。其中存在着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中国读者对陀氏的兴趣远不如对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等同时代的作家那么浓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人阅读陀氏的作品时存在审美心理距离。其原因包括文化审美心态的迥异、国人宗教意识的薄弱以及作家艺术表现手法的陌生化效应。 文化审美心态的差异 不同于屠格涅夫、契诃夫作品中的和谐、诗意和宁静,也不同于托尔斯泰“文以载道”的创作态度,陀氏用笔构建出了一个“疯狂的、残酷的、没有怜悯的、丑恶的世界”。其作品给人一种混乱、骚动、痉挛和痛苦的印象,用配勒卫哲夫的话来说,就是“以力学性的、紧张的文体,以及一切冲突的突发事件来使人目眩的那种纠纷错杂的混沌的文体的旋风——这就是陀氏小说的特质。” 陀氏在《卡拉玛佐夫兄弟》一书中借人

文档评论(0)

花千骨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