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连作土壤拮抗放线菌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马铃薯连作土壤拮抗放线菌研究.doc

马铃薯连作土壤拮抗放线菌研究   摘 要:马铃薯在我国的农业领域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较为广阔的播种面积。从当前的种植情况来看,因为连作而导致的土传真菌根系病害对于作物的生产与质量都造成了较大的危害性,出现这种问题的关键性原因是马铃薯种植土壤内微生物区系的失调。所以,对各种生长年限马铃薯连作土壤内的拮抗放线菌问题展开分析及探讨,并寻找出具有抵抗病害与促进生长功效的多功能放线菌,是马铃薯连作土传根系病害防治工作的关键性环节。   关键词:马铃薯 连作土壤 放线菌 病害   中图分类号:S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c)-0224-01   在本文中我们将选择不同连作年限的马铃薯作为试验目标,分别针对健康植株、病害植株的根区土壤和根外土壤作为试验对象展开分析与研究,探讨马铃薯连作土壤中拮抗性放线菌的相关情况,同时选择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放线菌,用于马铃薯连作土传真菌病害的治理工作中,确保马铃薯种植产量及质量的有效提高。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材料   (1)试验所用土壤:选择健康植株、患有病害植株的根系生长土壤以及生长外部的土壤。选择一级马铃薯种加以种植试验。植株出现的病害属于立枯妊核菌侵入感染类别。   (2)试验所用靶标菌:在本次研究试验中,所选用的靶标菌为4株,包括2株干腐病病原菌,1株黑痣病病原菌立枯妊核菌以及1株黄萎病病原菌大丽轮枝菌。   (3)试验所用培养基:放线菌分离环节所选择的培养基为高氏1号以及腐植酸琼脂。在将培养基倒进器皿之前要一次混合进重铬酸钾,确保重络酸钾的含量满足每升80 mg的标准。在对放线菌加以储存与配备琼脂块环节所选择的培养基础都是高氏1号。在立枯妊核菌的培育、储存与拮抗放线菌的筛选环节所选择的培养基为改良PDA。剩下的几株病原真菌的培育、储存与拮抗放线菌的筛选所选择的培养基均为一般PDA。   (4)试验所用盆钵土:选择区域马铃薯种植土壤,筛检出直径超过1 cm的碎石以及草根等杂物,然后加入基础物质与肥料,使之满足每千克土壤70 g基质,58 g有机肥料的质量浓度标准,分别在每一个盆钵中加入土壤9 kg。   (5)G5菌剂:是经过筛除精选出的1株放线菌,体现出显著的病害抵抗功效,经鉴别确定这一菌剂属于娄彻氏链霉菌。   (6)试验所用马铃薯:此次研究试验所选用的马铃薯品种为经过脱毒处理后的“旱大白”,每一个马铃薯都是50 g左右。   1.2 试验方法   (1)土样采集方法。①根区土:这一部分的土壤在采集的时候所选用方法为把健康植株以及病害植株全部带根挖起,确保植株根系不受破坏。然后轻轻敲打根部,将附着于根系上相对来说较为松散的土壤去除。最后把植株装进采样袋中,然后慢慢加以揉捏,让紧紧附着在植株根部的土壤剥离,这就是我们最终得到的试验根区土。利用这一方法分别得到健康植株根区土以及病害植株根区土。②根外土:这一部分的土壤在采集的时候所选用方法为依次剥离植株种植区间的表面土壤,厚度大概我1 cm,然后选择距离植株生长约16 cm处,挖掘0~20 cm范围内的土壤,这就是我们最终得到得试验根外土。利用这一方法分别得到健康植株根外土以及病害植株根外土。   (2)放线菌分离方法。采用稀释涂平皿法,28 ℃培养10 d后将形态不同的放线菌接人高氏1号斜面,纯化后保存。   (3)拮抗性放线菌筛选方法。①放线菌琼脂块制备:用竹签挑取少量上述上一步骤中分离并保存至斜面的放线菌,于已滴加0.1 ml无菌水高氏1号平皿上,涂布均匀后,28 ℃培养7 d,用7 mm打孔器制成菌饼,备用。②病原菌菌悬液制备方法。向已培养4 d的病原真菌斜面中加人4 ml无菌水,用灭菌竹签将菌丝刮下、磨碎,搅匀制成菌悬液备用。③拮抗放线菌筛选方法。用1 ml、无菌吸管吸取0.1 ml病原菌菌悬液于PDA平皿上,涂布均匀后,将已制备好的放线菌琼脂块接于其上,菌面向上。28℃培养4 d待病原菌均匀长满整个平皿后,采用十字交叉法测定抑菌圈直径。④拮抗性强、中、弱及无的分级标准分别为d≥14 mm、14 mmd≥10 mm、10 mmd7 mm及≤7 mm。   (4)放线菌无菌发酵滤液抑菌试验方法。利用上一步中筛选出的拮抗圈直径较大且透明度较好的10株放线菌进行无菌发酵滤液抑菌试验。将放线菌无菌发酵滤液与冷却至50 ℃左右的PDA培养基按体积比1∶4混匀后倒平板,以无菌水代替放线菌无菌发酵滤液为对照。用灭菌竹签挑取病原菌琼脂块于上述平板中央,菌面向下,每处理3重复。28 ℃培养40 h,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抑菌率。   1.3 数据处理   选择MicrosoftExcel2003进行数据处理,SAS8.0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