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谁说动物不能光合作用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动物都是“吃货”,他们自己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身体需要的能量,只能靠吃植物或其他动物来获取能量。当找到食物活下去成为大多数动物每天起床后的头等大事时,总有那么一些奇葩另辟蹊径妄图以合体的方式,自带动力车间。没吃的?晒太阳去!
海绵和珊瑚
互利共生是动植物合作的模范典型。在这类共生关系中,动物从细菌或藻类的光合作用中获得氧气,而细菌或藻类也得到了动物的代谢产物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在这一类共生关系中,植物可能居住在动物的体内,但植物仍然保持其细胞的独立和完整。海绵与绿藻、珊瑚与虫黄藻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两对“好基友”。
海绵是一类原始的多细胞动物,它们固着在岩石、贝壳或珊瑚上生活,当水流从其体表的小孔流入时,食物颗粒被留下,消化后的残渣又随水流经中央腔的顶端的出口排出。所以海绵又叫多孔动物。它只有皮层和胃层两层细胞,中间是中胶层,其中分布着变形细胞、骨针和海绵丝。
加勒比海底的紫色管状海绵。(图片:David Wrobel)
绿藻生活在海绵的中胶层内,它们吸收宿主海绵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给海绵提供氧气;而海绵则给绿藻提供保护,等绿藻死亡了也顺带收个尸。海绵和绿藻发生共生关系通常是在食物较为匮乏的水域,某些海绵从寄宿者那里能获得总能量供给的48%到80%。总之,海绵和绿藻结合后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珊瑚是刺胞动物中的一个类群,它们仍然也只有皮层和胃层,两层之间是中胶层。它们的身体呈筒状,下端固定,另一端是有触手的口。只有一个口的结果就是食物消化完残渣还得从这儿吐出来,你懂得。
珊瑚虫个体的细节图片。(图片:wiki commons)
人们一提到珊瑚,可能脑海中立刻就浮现出一幅热带海底世界斑斓多姿的图景。这得益于造礁珊瑚不断分泌钙质骨骼形成了珊瑚礁,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和觅食场所,形成了最具多样性的海洋生态系统。
夏威夷海岸附近的珊瑚礁以及鱼群。(图片:NOAA)
而虫黄藻(Symbiodinium?spp.),一类光合囊泡藻,对造礁珊瑚来说意义非同一般。它们是一些褐色的小球,生活在珊瑚的内层。虫黄藻不仅是给珊瑚提供氧气和能量,并且会帮助珊瑚形成石灰质骨骼。
虫黄藻,一些直径6到8微米的小球。(图片:Todd LaJeunesse)
当水温、盐度适宜、光照良好时,虫黄藻就会卖力干活,吸收珊瑚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但生活环境变得恶劣时,虫黄藻就要靠珊瑚来养活了,这样巨大的生活压力会迫使珊瑚把虫黄藻扫地出门。当大量共生藻类都被珊瑚排出后,珊瑚就会露出白色的钙质骨骼,这就是“珊瑚白化”。排出共生藻可以增加珊瑚在短期生存压力下的存活指数——度过难关后它们可以重新夺回共生藻。但是如果艰难的生活条件一直持续下去,珊瑚虫最终就会死亡。正因其敏感,珊瑚也成为科学家监测海洋环境变化的风向标。
找到了长期饭票也得看天吃饭呢。(图片:wiki commons)
绿色海蛞蝓
海蛞蝓是一种软体动物,它们雌雄同体,但通常并不会自体受精,而是再找一条海蛞蝓互为攻受。当然如果大家正好都凑到一起了,群P一下也不错。
有的海蛞蝓会利用食物中的色素来装饰自己,比如Rostanga属的某些海蛞蝓就会把海绵里的红色素转移到自己的皮肤上。然而对某些绿色的海蛞蝓来说,绿色不仅仅是吃下藻类带来的保护色,还有别样的大神通。
东部翠绿海天牛(Elysia Chlorotica)可以算是其中的代表,它们主要分布在北美东部海岸的盐沼或潮沼里。相比海绵和绿藻相敬如宾的共生关系,这种海天牛的做法就简单粗暴得多,它们的原则是“爱它就请吃掉它”,同样生活在北美东部海岸潮线盐沼的滨海无隔藻(Vaucheria litorea)是它们的最爱。
正在采食藻类的翠绿海天牛。(图片:.)
在之前的研究中,大家一直认为这种海天牛吃掉无隔藻后,会将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保留下来,储存在自己的细胞里。这些从藻类中“窃取”的叶绿体将能伴随它们一生,虽然其实只有一年左右。而靠着这些叶绿体的光合作用,海蛞蝓可以不吃不喝坚持好几个月。当一只年轻的海天牛吃下一顿无隔藻美餐后,就再也不用吃了,只要它能为叶绿素提供光合作用的反应材料就行了。
不过在2007年,来自南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者发现海蛞蝓似乎在制造叶绿素上开发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途径。悉尼?皮尔斯(Sidney K. Pierce)和他的团队利用放射性示踪剂来观察东部翠绿海天牛,发现它们的叶绿素是自己制造的,而非通过藻类获得。而且他们在这种海天牛体内发现了有关光合作用的基因,这些来自藻类的基因也存在于未孵化的小海天牛体内——显然它们还从来没有吃过藻类呢。是谁说转基因是万恶的人类最先搞出来的?
斑点钝口螈
斑点钝口螈(Ambystoma maculatum)看起来有些呆萌呆萌的,成年个体长度在15-25厘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