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卫星的冷暖迷局.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卫星的冷暖迷局.doc

小卫星的冷暖迷局   卫星不大,难题不小   所谓热控制就是把被控对象的温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热控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根据天气情况增减衣物的人就是生活中的热控制专家。夏天的空调凉风和冬天的供热暖气都是人们对室内环境进行热控制的有效手段。另外,盖在地球上的厚厚的大气层也在对地面上的物体进行着热控制。白天,大气层反射掉一部分太阳辐射,空中飘浮的云朵还能起到遮阳伞的作用。晚上,大气层则能保持一部分地面辐射的热能,起到棉被的作用。   但是,对于运行在大气层外的卫星而言,进行热控制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近乎真空的太空环境中,太阳辐射对卫星加热的效率很高。太阳这个表面温度达6 000℃的大辐射源把51.2%的能量集中在了波长为0.2至2微米的红外波段,在给地球上的生命赋予温暖的同时也把致命的杀伤力送给了卫星。如果不能对卫星进行有效的热控制,当太阳照射到卫星的时候,卫星的表面温度会迅速升高,而当卫星绕到地球阴影中的时候,其表面温度又会迅速下降,其温度波动范围可达±200℃。自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以来,人们就想方设法地使卫星的温度处在合适的范围内,但早期的尝试不算很成功。在人造卫星发展的前10年中,卫星的平均寿命仅有1年左右,其中有很多卫星的失效是和恶劣的温度环境直接相关的。   而对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迅猛发展的小卫星来说,热控制的难度要比大卫星还要高,这主要得归咎于卫星的小体积。想让一个物体在波动的温度环境中保持恒定温度,应该把它做得足够大,并尽量做成球形。体积越大,则物体储备的热量越多,越容易维持温度的稳定,有利于增大物体的“热惯性”。表面积越大,物体跟外界进行辐射热交换的速度就越快,越不容易维持温度的稳定,会减小物体的“热惯性”。一个三维物体的体积与外形尺寸的三次方成正比,而它的表面积与外形尺寸的平方成正比。因此,对于相同形状的物体而言,其外形尺寸越大,表面积相对于体积来说就越小,“热惯性”越大。生长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的体型较大,有助于它们维持自己的体温。但是“生活”在更加寒冷的环境中的小卫星的体积却很小,这就注定了它抵御温度波动的能力先天不足。   小卫星内部紧凑的元器件布局给它的热控带来了更大的难题。卫星的小型化得益于集成电路的发展,而大规模集成电路却给卫星带来了两个新问题。首先,当集成电路替代电子管成为设备的核心部件之后,以往的那个当设备运行不畅时踢上一脚兴许会恢复正常的时代便一去不复返了。集成电路的高效掩饰不了其脆弱敏感的缺陷。在70℃以上的温度中工作的集成电路,每当温度升高1℃,可靠性就会下降5%。其次,大规模集成电路工作时的发热量非常大,我们可以从电脑高速旋转的风扇中体会到这一点。小卫星内集成电路的热流密度有时会达到100瓦/厘米2以上。在盛夏时节的正午时分,万里无云的华北平原地区的太阳辐射的最大强度可达893瓦/米2。可见,小卫星集成电路的热流密度是它的1 100多倍。大家可以找一个阳光充足的中午到户外随意感受一下。   方法总比困难多   整体热惯性小和局部热流密度高是小卫星热控系统要面临的大难题,也是阻碍小卫星做得更小的技术瓶颈。几十年来,一些优秀的设计使小卫星基本上解决了上述问题。这些设计花样繁多极具创意,但大体上可以归纳为被动式和主动式两种。   小卫星的体积较小,不能装备大型的太阳能帆板,这就意味着星上可供利用的能源不多。而小卫星执行的任务和搭载的有效载荷却往往并不逊色于那些数吨重的大卫星,因此原本有限的能源还要优先用来供应那些载荷设备。所以,不消耗星上能源的被动式热控技术成为了小卫星的首选。表面涂层和覆盖物技术是一种经典的被动式热控方法,卫星表面覆盖的那层常被误认为是金箔的聚酰亚胺薄膜层就是一种热控手段。   太阳辐射的升温效应和卫星向宇宙空间辐射放热的降温效应会最终实现平衡,而不同材质和颜色的涂层对平衡温度的大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一颗能被太阳照射到且没有内部热源的地球同步卫星为例,如果其表面是明晃晃的金属外壳的话,平衡温度可达425.7℃,如果表面刷着灰漆,则平衡温度为86.3℃,而如果表面敷上石英玻璃镀银二次表面镜(optical solar reflector简称OSR)这种热控材料的话,平衡温度可以降到-71℃。这是因为不同材料的“吸收辐射比”(从辐射中吸收热量的能力与向宇宙空间中释放热量的能力的比值)是不同的。金属对热量很贪婪,其吸收辐射比大多在2以上,比如黄金为10.5、钛为6.4、不锈钢为2.2、灰漆和OSR的吸收辐射比分别为0.7和0.07。上文提到的聚酰亚胺薄膜的吸收辐射比为0.55左右。涂层的颜色对吸收辐射比的影响也比较大,用炭黑制成的黑漆的吸收辐射比是用二氧化钛制成的白漆的4倍以上。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烈日照射下的钢铁和玻璃的表面温度来体验材质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