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儿推拿学 小儿脾常不足 Child spleen deficiency 11针推1 谭薪兴 明代名医万全在钱乙“脏腑虚实辩证”基础上提出小儿“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的观点,在治疗上“首重保护胃气”,强调“人以脾胃为本,所当调理,小儿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调理也”。 小儿疾病从脏腑辩证角度,可分为“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以及“心肝常有余”等几种现象。 脾胃系疾病发病率在儿科仅次于肺系疾病而居第二位。 生理性: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需求量较多,但脾胃功能尚不健全,与小儿快速生长发育的需求常常呈“供不应求”的状态,故形成生理上的“脾常不足”。 病理性:小儿由于生理上的脾常不足,加之寒温不能自调,饥饱不能自节,或添加辅食不当,极易损伤脾胃,造成运化失常,升降失司,脾胃无力充养正气,正气不足则易外感诸疾,外感诸疾又与脾胃有关,进一步加重脾胃的损伤。他脏之病亦能使脾不足,即所谓“他脏有病,脾胃受累,久病迁延,穷必归脾”。 “脾常不足”可导致“肺常不足”、“肾常虚” 脾、肺为母子关系,脾土生肺金。脾的运化依赖肺的宣发输布,精微方能濡养全身;肺之主气,有赖脾的运化精微不断充养。 肾的元阴元阳在出生后全由后天之本的脾化生气血以滋养。 脾胃的生理特点 脾与胃互为表里,位于中焦,为仓廪之官,乃水谷之所聚。脾主运化水谷,主统血,主肌肉及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机体营养物质赖其提供。 脾胃的病理变化 脾胃病变常表现: 水谷受纳运化失常,生化无源,气血亏虚,气机升降失常,水湿滞留、痰浊内生,乳食积滞,血失统摄等 临床表现:常出现受纳、腐熟、精微化生转输等方面的异常,如:唇红、唇裂、唇肿、唇缩、口疮、牙龈赤肿或溃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嗳气、便秘、泄泻、痰涎壅盛、衄血紫癜、面色萎黄、困倦多睡、肌肤浮肿、口角流涎、肌肉瘦削、睡卧露睛等。 临床常见证型 1)脾运失健 2)脾胃积热 3)湿困脾土(湿困中焦) 4)食积脾胃 5)脾气虚弱 6)脾阳不足等 临床常见病证 1)呕吐 2)泄泻 3)便秘 4)腹痛 5)厌食 6)积滞 7)疳证 8)口疮 针对小儿“脾常不足”的调护方法 未病时:适当的体格锻炼,如常按肌摩腹;加强科学的喂养调护,乳食有序、有时、有节; 已病时:治疗用药要及时正确,用药应慎用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及有毒、攻伐之品,宜缓宜轻,注意顾护脾胃之气。 保健推拿 健脾和胃法: 【基本处方】:补脾经300次,揉板门50次,运内八卦100次,运水入土50次,揉中脘50次,摩腹3min,捏脊3-5遍,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各50次。 【保健作用】:健脾和胃,消积导滞。能增强食欲,促进消化吸收,提高小儿身体素质,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适宜脾胃虚弱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小儿。 中药治疗 【消食导滞法】:适用于乳食积滞,停滞不化证 常用方剂:保和丸、消乳丸、枳实导滞丸、 鸡内金粉等。 麦芽—乳积,山楂—肉食积,神曲—谷食积, 莱菔子—麦面之积,鸡内金—各种食积及开胃的作用。 【健脾益气法】: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证候 常用方剂: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异功散、补中益气汤 * 脾常不足 生理性 病理性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