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杂论讲解.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太极拳杂论 为了尊重历史,不埋没对太极拳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抢救和挖掘濒临失传的拳艺,本书披露民国初年曾轰动京师(北平)拳界的三世七太极拳。 三世七太极拳即民初宋书铭先生习练祖传太极功。宋书铭在民国初年袁世凯当政时曾做袁的幕宾,即文书之类的工作。善太极拳,尤擅长推手,自称他的拳是祖传的,有《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传世。 近年来,有人评论过宋书铭其人其事,然而多从怀疑角度否定之。这些否定之言,仅是根据宋氏流传下来的少量文字资料,轻率下定论。评论者并不了解宋氏太极功,也未接触过宋氏太极功的练法。影响较大的评论是顾留馨,顾在所著的《太极拳研究》一书中说:“考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实以杨式为基础,改成三十七个单练的势,任意错连贯,确为‘颇有所发明’托命传自唐许宣平,传之宋远桥,以自神其术。至于拉扯唐人为远祖,亦为无聊。所谓精易理的幕客,好弄玄虚,绝非偶然。”事实上,顾既未见过宋书铭,也不知道宋氏打的是什么拳。顾的一生,除陈家沟陈氏拳之外,对其他人少有善言,恐怕今后只要有太极拳留传,批评顾氏就不会停止。 现在经历过宋书铭时期的前辈太极拳家均已谢世,直接了解这段史实的人已不存在,作者作为宋氏太极功的传人,把宋氏太极功的拳理、拳法公之于世,是完全必要的,使人们明白宋氏太极功不同于其他流派太极拳,有自己的传承系统,有独特的拳架,有自己的拳理,有独特的技击应用方法,总之是可以操作的独立拳法。 我首先谈一下,为什么我要来披露宋氏太极功(拳)。 我九岁(1940年)开始习武,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同年拜我国著名太极拳家吴图南先生为师学习太极拳。图南先生师从吴鉴泉先生学习太极拳,人们推崇曰“吴氏太极拳”。图南先生追随鉴泉公直到1937年抗战军兴,图南先生辗转撤退到西北大后方,师徒失散,鉴泉公歼于1942年。鉴泉先生承父(全佑)学,后拜宋书铭先生为师学习宋氏太极功,深得奥妙。 宋书铭曾为袁世凯的幕宾,是许禹先生的好友。袁世凯在1912年到1916年执政。许禹生于1914年创办北平体育研究社,聘请的教员有纪子修、杨梦祥(少侯)、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等人。许禹先生和宋书铭交往是在1914年到1921年这段时间。研究教社员都是当时京师太极拳巨子,然而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凤山)往访宋书铭,与之推手,皆莫能自持。后除纪子修外,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均拜宋书铭为师。如此,他们的太极拳就由杨氏改为宋氏。他们的拳,后来称为“吴氏太极拳”,原因有二:第一,宋书铭有约,不准他们外传;第二,他们都是全佑的弟子。 作者是吴图南先生的早期弟子。20世纪50年代,我年少,只知学艺,不问源流,甚至不知我学习的太极拳称吴氏太极拳,只知师爷是吴鉴泉先生,连太师爷是谁我都不知道。从1983年至1989年图南公逝世这六年间,我预感到先生年事已高,先生之后,一些不为人知之史、之技、之理,将人去艺绝。我工作之余,到先生寓中,谈天说地,评古论今。今天,我不可能用数纸文章记录这一切。况且许多功夫,仅得口授,知之不深,悟之不深,悟之不透,习之不精,亦无可奈何。下面就宋氏太极功之源流、功理、拳架、古谱诸方面,披露宋氏太极拳,限于篇幅,仅次其要。 源流 宋书铭有《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传世,记述宋氏太极功的源流。对此,有人持否定态度,认为是宋书铭自己编造的附会之词。作者为作考证,现仅录原文如下,供有兴趣的人研究。 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 所谓后代学者不失其本也。自余而上溯。始得太极之功者。授自唐代于欢子、许宣平。至余十四代。有断亦有续者。许先师系江南徽州府 县人。隐城阳山。即本府城南紫阳山。结茅南阳辟谷。身长七尺六寸。 长至脐。发长至足。行及奔马。每负薪入市贩卖。独吟曰: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李白访之不遇,题诗望仙桥而归。所传太极功之拳名三世七。因三十七势而名之。又名长拳者。所云滔滔无闻也。总名太极拳三十七势。名目书之于后。 四正 四隅 云手 弯弓射雁 挥琵琶 进搬栏 簸箕式 凤凰展翅 鹊起尾 单鞭 上提手 倒撵猴头 搂膝拗步 肘下捶 转身蹬脚 上步栽捶 斜飞式 双鞭 翻身搬栏 玉女穿梭 七星八步 高探马 单摆连 上跨虎 九宫布 揽雀尾 山通背 海底珍珠 弹指 摆莲转身 指点捶 双摆莲 金鸡独立 泰山生气 野马分 如峰似闭 左右分脚 挂树踢脚 推碾 二起脚 抱虎推山 十字摆莲 此通共四十二手。四正四隅,九宫步。七星八步。双鞭在外。因自己多坐用功夫。其余三十七数。是先师所传也。此势应一势练成。再练一势。万不可心急齐用。三十七势。亦无论何势先。何势后。只要一一将势用成。自然三十七

文档评论(0)

11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