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失落的优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哈尔滨失落的优雅

哈尔滨:失落的优雅 中国周刊:中国周刊特约撰稿 吴琼??发布时间:2013-10-14 10:19:46 论坛交流 [内容简要]:“我到过多少美丽的城市,都比不上尘土飞扬的你。” 哈尔滨市圣索菲亚教堂。该教堂始建于1907年,原为沙俄东西伯利亚 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的随军教堂,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 见证和重要遗迹。供图 IC 每一个来到哈尔滨的人,都要到这个城市最负盛名的中央大街上走一走,否则就好似没有到过哈尔滨一般。 也许有人留意到,与中央大街交汇的一条小街上,有一个小小的西餐厅,也兼作咖啡馆,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外国名字—露西亚。它座落在一座有百年历史的俄式建筑里,这个建筑的主体在中央大街上,而西餐厅开门在侧翼。 拉开露西亚对扇的墨绿色木门,高高的举架下几张小桌,铺着淡雅的花格桌布,还有花灯、大气的窗和欧式的窗帘。倚在墙角的是一架立式老钢琴,散发着久远的年代气息,一旁的小柜子里摆着几台小巧而精致的老相机,和几样欧式的小玩意。在简单的小装饰之外,最惹眼的是墙上悬挂的一位优雅的俄罗斯女士单人或与家人们合影的黑白照片。 照片上这位优雅的女士,就是这所房子曾经的主人尼娜,全名叫作达维坚果?尼娜?阿法纳西耶夫娜。 三岁时,尼娜随父母来到哈尔滨。尼娜曾在道里秋林公司做过会计,也曾在哈工大图书馆做过俄文图书管理员,她不会说汉语,是一位像普通中国人一样正常生活、可始终保持着俄罗斯传统的俄侨。 尼娜于2001年9月去世,她一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活在这片异国的土地上,从生,到走,竟是九十一年。 房子的新主人保留着她家里的一些老物件。从这些老物件里,人们仍然可以看到当年尼娜优雅而和谐的生活。这所房子和里面旧式的装修、物件告诉人们,哈尔滨这座充满欧洲风味的城市是怎样出现的,曾经生活过什么样的人,以及这些人在这座城市里曾经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 1 - 象尼娜一样——在哈尔滨生活的俄罗斯人曾经很多,在最高峰的1922年曾经达到15.5万人。 他们都是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而来到哈尔滨这个遥远的地方的。 哈尔滨原本只是松花江边上的一个小渔村,也有人叫它晒网场,这是在1898年以前。1898年是一个分水岭,在这一年在东北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它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走向。 这一年,由俄国人投资的中东铁路在中国东北境内开始修建了,这条铁路以满洲里和绥芬河为两个端点,以现在的哈尔滨为中心枢钮,一条支线则从哈尔滨通到大连。 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竣工通车。从此,西方文化沿着中东铁路源源不断流入东北,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干线与南部支线的交汇点和铁路附属地,开始全面向现代化转型,并迅速成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尼娜的父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了中国。尼娜的出生地横道河子现在是一个小镇,距哈尔滨二百公里左右,曾是中东铁路的一个枢纽站,至今仍保留着中东铁路时的站台、机车库和站外的俄式、日式建筑。 通过中东铁路,大批的俄国人和其他国家的移民相继进入哈尔滨。从1907到1943年,先后有二十几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了领事馆,有近四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资本家到哈尔滨经商办企业。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几乎包括欧洲所有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印度、阿富汗等国的几十万人涌进哈尔滨。 在今天看来,他们是异乡客,而对当年的他们来说,他们是城市的主人。他们和其他的外侨一起建立了哈尔滨这座城市。在1922年之前的许多年里,哈尔滨外国侨民人口数量超过总人口的二分之一。 从这一点上来说,当年的哈尔滨当然是一个国际化的都市,并且是一个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城市。 中东铁路的修建引来大批外国人的同时,也引来了大批的中国外乡人,另外还有闯关东来的一批关里人(指老家在长城以南的那些地方逃荒而来的人)。直到今天,打听一下我身边的任何一个朋友,你的老家是哪里,大多说出来的都是河北、山东,或河南,在现在的哈尔滨,追溯到上两代,你几乎找不到一个本地人。 所以说,哈尔滨是一个移民城市,这决定了这个城市的移民文化特性。 俄侨文化、犹太文化等外来文化与关内移民的中原文化相结合,使得哈尔滨人的性格里既有做人做事的勤恳朴实特征,又有内心世界的优雅浪漫情怀。 在这其中,对哈尔滨人民影响最大的当然是在哈人口最多的俄国人(民间称其为老毛子)。他们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包括他们的语言都在哈尔滨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当年的哈尔滨人来说,他们就是最熟悉的、最普通的街坊邻居。 夏夜的松花江畔,时时流淌着手风琴和小提琴的合鸣,人们随着琴声翩然起舞、和着琴声和舞步引吭高歌的,常是遛弯路过此处的俄罗斯的马达姆(音译,女士、夫人之意),她们也许不会中文,但曲调是她们再熟悉不过的。拉琴的多是六七十岁以上的长者,拉的是他们年轻时的曲子,比如《卡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之类的经典歌曲。 母亲有一位最要好的从小到现在一直交往的女同学,就是二毛子

文档评论(0)

hf916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