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葆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皮科39例讲解.docVIP

李葆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皮科39例讲解.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案例一:划痕性荨麻疹(风疹块)(3册 P123) 董XX 女 32岁 平顶山 初诊:2007年6月21日 皮肤瘙痒10天,呈风团样或长条形状,奇痒,遇风加重。舌苔薄白,脉浮缓。面部黄褐斑2年。 辩证:外感风邪、湿热入于肌表 治法:疏风清热、和湿活血 方药:蝉 蜕 6 g 蚕砂15g 白鲜皮15g 白僵蚕10g 生薏仁30g 丹参15g 生 地13g 丹 皮10g 当 归10g 赤芍10g 白 术10g 茯 苓12g 香 附10g 川芎10g 女贞子12g 玫瑰花10g 上方连服十五剂,荨麻疹、皮肤瘙痒止,荨麻疹未再发作,面部黄褐斑消褪。 [按语] 本则病历属症状性划痕性荨麻疹,其发生原因多由于皮肤受外界物理性刺激后发生变态反应,使肥大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类的生物活性物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使血浆、组织液渗透到真皮层而致。又称为风疹块本病总因禀赋不耐,人体对某些物质过敏所致。可因卫外不固,风寒、风热之邪客于肌表;或因肠胃湿热郁于肌肤;或因气血不足,虚风内生;或因情志内伤,冲任不调,肝肾不足,而致风邪搏结于肌肤而发病。蝉衣凉散风热,开宣肺窍,其气清虚,善于透发白僵蚕化痰祛风、疏通经络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燥湿祛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活血和营 案例二:日光性皮炎(3册 P123) 高XX 女 39岁 初诊:2004年7月7日 面部皮肤红肿痒痛1个月,每年夏季发作,遇阳光则发作,连续3年,外院皮肤科诊断为“日光性皮炎”。舌苔薄白,脉浮滑。 辩证:湿热毒邪入于肌肤血分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金银花20g 连 翘12g 生 地15g 丹 皮10g 赤 芍10g 白茅根30g 紫 草10g 白 芷10g 桑白皮12g 生槐花15g 土茯苓15g 玳 瑁6 g 大青叶12g 白花蛇舌草15g黄 芩10g 白鲜皮15g 生甘草6 g 上方连服五剂,面部红肿痒痛减轻,继服五剂面部皮肤红肿痒痛完全消失。 [按语] 日光性皮炎是由于皮肤暴露部位因日光过度照射后引起的皮肤急性光毒反应。中医学根据日晒后皮肤成疱的特点,称之为日晒疮认为本病多由皮肤“腠理不密”“外受暑毒”所致。其治疗原则以清热凉血解毒为主金银花、连翘、黄芩土茯苓解毒除湿。 案例三:痤疮(3册 P124) 孟XX 女 38岁 初诊:2007年11月13日 面部痤疮10个月,疲乏,出汗,心烦。舌苔白,脉浮滑。 辩证:风湿毒热郁于肌腠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凉血 方药:麻 黄 3 g 连 翘12g 赤小豆30g 金银花15g 桑白皮12g 枇杷叶12g 黄 芩10g 川黄连6 g 生地黄12g 生薏仁30g 草河车12g 丹 皮10g 蒲公英15g 夜交藤30g 生甘草 6 g 太子参15g 生栀子10g 上方连服五剂,面部痤疮完全消失。 [按语] 中医认为发生痤疮,多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及肥甘厚味,脾胃湿热,内蕴上蒸于面部复感外邪,肺经热,使毛囊闭塞,内热不得透达,致使血热蕴蒸于面部治疗多以清肺热、祛风热、凉血活血外阻经络肌肤内清湿热 案例四:发际疮(3册 P124) 杨X 女 35岁 初诊:2004年12月7日 发际疮2年,发际毛囊处多发性疖肿,疼痛瘙痒,肉底处长一硬疖,疼痛难忍,约1.5*1.5cm。舌苔白,脉滑数。 辩证:热毒壅盛、气血凝结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方药:金银花30g 蒲公英30g 防 风10g 当 归10g 浙贝母10g 白 芷10g 陈 皮10g 皂角刺10g 天花粉12g 穿山甲10g 生牡蛎30g 紫花地丁30g 生甘草 6 g 上方连服五剂,发际多发疖肿、肉底处硬疖消失,疼痛瘙痒止,肌肤五剂而愈。 [按语]发际疮见于《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三:“《鬼遗》云∶左右发际起如粟米,头白肉赤,热痛如锥刺,此疾妇人患多,丈夫患少,始因风湿上攻发际,亦宜出脓无伤。或问∶发际生疮何如?曰∶此名发际疮也。状如芡实,漫肿寒热,或痛或痒者,发际疽也,此由风热上壅所致。” 阳证痈疡多为热毒壅而成。《灵枢·痈疡篇》说:“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命曰痈。”阳证痈疮初起,治宜清热解毒为主,配合理气活血、消肿散结为法。方前人称本方为“疮疡之圣药,外科

文档评论(0)

11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