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弹性流体润滑理论.pptVIP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形成边界膜的物理-化学机机理(3) 化学反应膜:含有S、P、Cl等活性原子的添加剂在摩擦高温下与金属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低剪切应力的化学反应膜。 反应膜的强度高于吸附膜,可适用于高载、高速、高温条件。 S+Fe→FeS2 Cl-+ Fe→FeCl2或FeCl3 PO43-+ Fe→FePO4 减摩抗磨机理在于反应膜 的剪切强度低,它用膜之间的低剪切力替代了金属粘着点的高剪切力,用缓慢的腐蚀磨损替代了剧烈的粘着磨损。 氧化膜:金属在空气中生成化学反应膜,干磨擦条件下,能起瞬间润滑作用。 反应膜 边界润滑模型 边界润滑机理 在法向载荷作用下,相对运动的微凸体接触增加,部分接触点处边界膜破裂,产生金属间的接触。摩擦力等于粘附点的剪切力和边界膜分子的剪切力之和。 摩擦力: F=αArτ+(1- α) Arτα =Ar[ατ+(1- α) τα] Ar:真实接触面积, α金属直接接触所占的比例 τ :粘附点的剪切强度,τα:边界膜分子的强度 载荷:W=Ar[ασs+(1- α) σs f] σs金属抗压强度,σs f边界膜的屈服极限,一般两种相差不大,取一平均值 可得摩擦因数为: 若α →0,即边界膜起决定作用时, 边界润滑剂 非极性润滑剂:低W、T下,形成物理吸附膜 烃类物质、基础油 油性剂:中低W、T、V条件下,与金属表面形成吸附膜,起边界润滑作用。含有极性基团,如动植物油,脂肪酸、醇、酯、胺等。 抗磨剂:中等W、T条件下,与金属表面反应生成化学反应膜,主要作用为减磨。磷酸酯,硼酸酯胺盐和金属盐(如锌盐、铋盐) 极压剂:高的W、T条件下,与金属表面反应生成化学反应膜,主要作用为防胶后(烧结)如含S、Cl、P的添加剂。 边界的协同效应 提高边界膜性能的措施 采用适当的油性剂分子链长度: 同系物中,一般随着碳链的增长,润滑效果增强,碳原子数须在12以上才的润滑效果。这主是分子之间的侧向吸引力增加,油膜更加稳定。 耐磨效果而言,胺酸醇酯,双功能团单功能团 合理使用抗磨剂和极压剂:(铜忌S,铅镉忌酸) 极压抗磨剂与油性剂的匹配 提高边界膜的强度 (破裂原因:温度和机械刮擦) 限制P、V、PV值来控制T和机械刮擦 合理选择摩擦材料和润滑剂,降低表面粗糙度。 第9章 弹性流体润滑与边界润滑 1 概论:在重载接触(高负)情况下,如齿轮、滚动轴承等点、线接触的平均压力很高,在高压下润滑剂的粘度增加,且接触体发生弹性变形,流体动压理论已不适用。1949年,Grubin从理论上将压粘方程、弹性方程和Reynolds综合求解。这种考虑了弹性变形及压粘变化对流体动压润滑的影响,被称为弹性流动方程,简称弹流(EHL)(Elasto-Hydrodynamic Lubrication) 一、弹性流体动压润滑 2 线接触的刚性方程 2.1几何关系 线接触摩擦副包括摩擦轮、齿轮。两个圆柱体接触可等效地简化为平面与圆柱体接触,其等效半径为: h0 h R2 R1 2.2 则性线接触润滑理论——Martin方程 已知一对齿轮啮合时的参数为:啮合点当量圆柱半径R=20mm,齿面载荷W=2.5MN/m,平均滚动速度U=5 m/s,润滑油粘度0.075Pa.s。试求在此点啮合时的齿面间的油膜厚度。 H0/R=4.9ηU/(W/L)=4.9*0.075*5/(2.5*106) =0 .735*10-6 H0=0.735*10-6*20=14.7* 10-6mm≈15nm 此油膜厚度即使是最光洁的齿面也不可能保证两表面被油膜隔开。实际上齿轮经长期运转,齿面刀痕仍清晰可见,表明润滑良好。 可见,此计算方法与实际不符,尚需考虑被忽略的因素。 3、赫兹接触理论 3.1、概述: (1)赫兹接触:曲面之间的弹性接触。 接触应力:压力经过接触表面传递到第二个表面而在按触面上形成的应力,称为接触应力。 (2)赫兹接触的四点假设: 材料为完全弹性体 表面是光滑的 接触物体没有相对滚动 接触物不传切向力 3.2、两圆柱体的接触 平行的两圆柱体相互接触,受法向载荷W作用,形成一个宽度为2b,长度为L带状的平面接触区,其压力分布规律呈椭圆形。 (1) 压力计算公式: Pmax中心线上最大压力 b接触半宽, x距中心线线距离 (2)弹性公式 线接触半宽计算公式: 接触材料均为钢,则: (钢ν=0.31) (3)载荷与接触半宽和最大压力的关系 (4)两圆柱体的接触应力 应力分布: 最大压应力在接触面中心线,最大剪应力不在表面,而在表面以下0.786b 处,τmax=0.3Pmax 接触变形 当Pmax=3.3τk时(τk为剪切临界强

文档评论(0)

liud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