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桃蛀螟在广西莪术上的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治研究.doc
桃蛀螟在广西莪术上的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治研究
摘要:研究了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的为害特性与田间药剂及诱集植物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桃蛀螟从心叶开始自上而下钻蛀为害广西莪术(Cureuma kwangsiensis)茎部,7~9月为全年为害高峰期;供试的6种药剂中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防效较好,分别为76.52%、71.62%;种植诱集植物红球姜并辅以使用1次氯虫苯甲酰胺,受害株率减少93.71%,虫口减退率96.21%。
关键词:广西莪术(Cureuma kwangsiensis);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发生规律;诱集;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3.4;S4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1-0082-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01.023
广西莪术是《中国药典》收载莪术的3种基原植物(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1.、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set C.F.Liang和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g Y.H.Chen et C.Ling)中的一种,为单子叶姜科植物,亦称桂莪术,主产广西,其根茎作为中药莪术使用,其块根作为中药郁金(习称“桂郁金”)使用。莪术有破瘀行气、消积止痛之功效,郁金有行气化瘀、清心解郁、利胆退黄之功效。近年来文献报道莪术油还具有抗肿瘤、抗病毒等作用[1,2]。广西作为广西莪术的道地药材产区,传统种植于钦州灵山县、贵港市等地,种植面积666.67 hm2。随着药材及其他作物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周边环境的不断变化,近年来广西莪术受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ee)为害严重[3]。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是一种食性极杂的害虫,已知寄主植物有100余种,为害极其严重,在有些寄主上的危害甚至是毁灭性的[4,5]。国内外有关桃蛀螟为害姜科植物的报道甚少。国内仅吴忠发等[6]报道桃蛀螟是姜科植物的重要害虫之一,主要为害姜花、黄姜、圆瓣姜花;印度也有文献报道,桃蛀螟严重为害姜科植物可导致产量损失50%[7]。广西莪术作为桃蛀螟的新记录寄主,蒋妮等[3]已对桃蛀螟在广西的生活史、寄主范围(姜科植物)、自然天敌等方面开展了研究,经田间调查发现桃蛀螟除了为害广西莪术外,还可为害红球姜等24种姜科植物,其中对红球姜[Zingiber zerumbet(Linn.)Rosc.ex.Smith]的趋性最强[3]。为此本试验重点研究了桃蛀螟在田间的为害特性及发生规律,以及化学防治及诱集技术,种植红球姜作为诱集植物,引诱桃蛀螟到其上产卵、为害,然后集中消灭,探讨有效的无公害防治途径,以期为田间科学防控提供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药剂: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康宽),由美国杜邦公司生产;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由江苏皇马农化有限公司生产;480 g/L毒死蜱(乐斯苯)乳油,由山东济南汇丰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2.5%三氟氯氰菊酯(功夫)乳油,由山东天道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5.0%锐劲特(氟虫腈),由上海谱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1.8%阿维菌乳油,由华北制药集团爱诺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1.2 方法
1.2.1 田间为害特性及幼虫种群消长规律调查 2012~2013年在广西药用植物园姜园内虫口密度较大的地块设置固定调查样地,定期调查桃蛀螟的发生情况、为害部位、为害特征,结合室内饲养完成该害虫的生活史。4~11月莪术田间生长期调查幼虫种群消长规律,每个月调查1次,每次调查5点,每点20株,共100株,拨开整个植株,统计受害株数及蛀道内的幼虫数量;12月至翌年3月莪术倒苗期调查枯萎的茎干、叶片中的虫口数量,根据统计结果绘制曲线图。
1.2.2 田间防治药剂筛选 2012年在广西南宁市隆安县小林莪术种植基地开展防治试验,试验区莪术种植密度为20 株/m2,按照当地传统方式种植管理。6个供试药剂随机区组设计,以清水作对照,共7个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为防止农药间交互干扰,各处理间间隔1 m的距离不喷药。每小区面积为50 m2,首次喷药时间设在越冬代的卵孵化盛期及第一代低龄幼虫高峰期(5月20日),连续喷药3次,每次间隔6 d,最后一次施药后10 d调查药效,每小区调查5点,每点20株,共100株,拨开植株,统计死亡虫数,以校正虫口减退率表示药效。
校正死亡率=(处理死亡率-对照死亡率)/(1-对照死亡率)×10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