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池州市贵池区竹笋夜蛾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方法.doc
池州市贵池区竹笋夜蛾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方法
摘要 介绍了竹笋夜蛾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特征与生活史,阐述了其发生特点,并且总结了防治方法,以期为竹笋夜蛾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竹笋夜蛾;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发生特点;防治方法;安徽池州;贵池区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116-02
竹笋夜蛾[Oligia vulgaris(Butler)]是鳞翅目夜蛾科昆虫。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河南、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省份,危害毛竹、刚竹等竹类,以幼虫蛀食竹笋。
贵池区现有竹林面积10 515.1 hm2,约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8%,立竹量4 140.448万根,年产值达5亿元,竹林是贵池区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区林农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1],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部分农民片面追求产量,大面积发展毛竹纯林,导致毛竹病虫害发生呈上升势头,造成毛竹产量下降、品质降低,少数竹林甚至毁灭。
竹笋夜蛾是贵池区竹笋的重要害虫,毛竹、刚竹等竹林中发生较为普遍,受害笋形成虫退笋,不能成竹,少数笋成竹后也出现梢头折断、节间缩短等现象,竹身虫孔多,竹腔内积水,竹材质脆弱,利用价值大为下降,经济效益低下。由于经济波动,近几年竹林经济效益下降,竹农经营竹林的积极性不高,竹林普遍管理粗放、很少进行人工除草抚育,导致竹笋夜蛾危害有所上升。现就竹笋夜蛾的生物学特性、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措施综述如下。
1 竹笋夜蛾的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1.1.1 成虫。雌虫体长15~21 mm,翅展31~44 mm;雄虫体长14~19 mm,翅展32~40 mm。雄虫体色灰褐色,雌虫体色浅灰褐色。触角丝状,灰黄色;复眼黑褐色,下唇须向上翘。雌成虫翅棕褐色,缘毛锯齿状,外缘有两条黑色线,里面一条黑线由7~8个黑点组成;雄虫翅灰白色,外缘线由7~8个黑点组成,只有1条。雌虫亚外缘线、楔状纹与外缘线在项角处组成灰黄色斑;雄虫斑灰白色肾状纹淡黄色,肾状纹外缘白纹与前缘、亚外线组成一个倒三角形深褐色斑,前翅基部深褐色,后翅灰褐色,翅基色浅。足深灰色,附节各节末端有1个淡黄色环。
1.1.2 卵。近圆球形,径长0.8 mm,乳白色。
1.1.3 幼虫。初孵幼虫体长1.6 mm,淡紫褐色,每节节间白色。老熟幼虫体长35~50 mm,头橙红色,体紫褐色,背线很细,白色,亚背线较宽,白色,腹部第2节前半段断缺。前胸背板及臀板黑色,由较宽的橙红色线从背面中间分开,腹部第9节背面在臀板前方有6个小黑斑,在背线两侧呈三角形排列,近背线的2个斑特大。
1.1.4 蛹。长14~24 mm,蛹初化时呈青绿色,之后逐渐转为红褐色,有4根臀棘,中间2根比较粗,很长。
1.2 生活史
竹笋夜蛾1年1代,以卵在禾本科杂草的枯叶边缘卷皱中及竹叶内越冬,经过漫长的冬季低温后,次年2月中下旬,当最高日气温达到10 ℃以上时,卵开始孵化,若气温再下降时,幼虫便停止孵化,进入休眠状态,孵化期延迟到3月下旬结束,不影响卵的孵化。竹笋夜蛾卵抗逆能力强,卵孵化率达82%~98%。幼虫孵出后,竹笋尚未出土,幼虫便蛀入禾本科、莎草科杂草的草茎啃食草心,幼虫在草茎内蜕皮2~3次,之后不再生长。4月上中旬,当竹笋出土长到10 mm高时,幼虫从草茎中爬出来,钻入笋中,先在笋尖小叶内取食危害,取食后再蜕1次皮。3龄幼虫爬出小叶,从笋箨交界处蛀入竹笋内危害,如遇小竹笋箨较薄,可直接蛀入笋内,驻笋小时会转笋危害。随着竹笋向上生长,幼虫咬穿笋节向上取食笋梢的细嫩组织,一般每棵竹笋有3头幼虫时,竹笋即会枯死。部分受害笋即使成竹,也会因为竹节被咬穿,竹秆内积水心腐。幼虫共5龄,危害20~25 d后,在5月中上旬幼虫老熟,在笋壁咬一个圆孔钻出笋外,落地钻入疏松的土层中作土室结薄茧化蛹[2],蛹期14~29 d。蛹于6月上中旬开始羽化,羽化时间多集中在夜间7:00―10:00,羽化需要15~20 min时间。羽化后再停息30~60 min就可以飞翔。成虫喜夜晚活动,有趋光性,但趋光性不强,以21:00―24:00扑灯最多,占70%以上。白天静伏在林间的杂草、落叶下面,雨天也极少活动。成虫羽化当晚或次日晚交尾,以次日晚交尾者为多,交尾时间多在19:00―24:00,交尾时受惊不分开,连体飞离。每次交尾用时在50~180 min,雄成虫有多次交尾现象。成虫交尾后,在交尾当晚或次日晚开始产卵,以第1天和第2天产卵数最多,占50%左右,雌成虫产卵期4~6 d,每次产卵8~48粒,产卵次数为9~30次。每只雌成虫一生产卵134~572粒,平均386粒。产卵时,雌成虫飞到禾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