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其痛苦,才有欢乐——余华《活着》读书报告.docVIP

惟其痛苦,才有欢乐——余华《活着》读书报告.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文经典阅读课程论文 设计 题 目 ____惟其痛苦,才有欢乐___ 姓 名 __________曾苑晖__________ 学 号 ______座机电话号码267________ 所在学院 ______英语教育学院_______ 年级专业 ______教育学1301班______ 指导教师 ___何光顺____ 职称 __教授__ 完成时间 _2014_ 年 __06__ 月 __20__ 日 惟其痛苦,才有欢乐 ——余华《活着》读书报告 曾苑晖  英语教育学院 教育学(英语教育)1301班 在读了余华的《活着》之后,我想用一句话来形容我的感触——惟其痛苦,才有欢乐。读这本书的时候心情是痛苦的,读后却隐隐的在痛苦后有那么一丝欢乐。 小说名为《活着》,但叙述的却是死亡,有人说,这是对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改写。本人对作者余华感到最赞赏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是个忌讳的话题,而余华迎难而上,让福贵敞露自己面对的一系列死亡事件。在这些貌似意外的死亡背后,有着相应的深沉的历史内容,这恰如那沉在水面下方的八分之七冰山。因此,也有学者说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也是余华以简驭繁的处理方式的基础。不管怎样,余华的这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对生命坚持,对生活的热爱! 下面我将就主人公福贵的一些经历,结合我们当今社会的“特殊”现象来描述我从这本著作中领悟到的感想。 可以说生活在那个年代的每个人都是不幸的,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活着,活着,活着。主人公福贵曾经因为嫖赌输光了家产,但是亲人并没有抛弃他,这令他悔悟。这时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贫穷未必不好,只要有爱,有关怀。然而妻子得病,儿子被害,女儿难产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孙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各种的悲剧接连发生,独自亲手埋葬了五位至亲,最后只留下自己活着。他除了眼睁睁的看着他们逝去之外,却也无能为力做更多的事。然而经历了种种的他却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对自己的过去可以冷静的回忆与论述。 他在剩下的日子里与老牛为伴,寄托着自己对亲人的怀念,与对生活的感激,尽管不幸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却庆幸自己曾经有那么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他的人生了无遗憾! 对于福贵的经历,我深深感到遗憾,但更多的是对他的震惊与敬佩。他能够在经历那么多的事情之后,以一颗平常心的心态向一个素未谋面的人讲述自己的一生,即使不辉煌,甚至是痛苦不堪的一生。悲怆的残阳微弱的呼吸着,无意感染了那一个午后的黄昏,带着些许的惆怅,带着些许的悔悟,带着些许的淡然,福贵讲述了自己的一生。即使他的亲人一个接一个的离他而去,他依然坚强的活着。更重要的是,即使在亲人逝去之后,他唯一的伙伴是一头没有情感的老牛,他依然能够平静坚强的活着。我认为福贵之所以能够将强的活着是因为他想为自己年轻时所犯的错误赎罪,或者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在当今的社会之中,人人都是褔贵,因为人人都在遭受人生的刁难,即使是最顺畅的人生,也要面对双亲的逝去,也要体会活着的迷茫,也要面对不可预知的死亡。每个人都不能逃避,虽然生活中经常有一些人在逃避,凄苦的农民工面对自己付出艰辛的劳动得不到回报时,往往踏上几十层的高楼,而当他们其中的有些纵身一跃时,我想除了满腔悲愤外,也同时有着对生活的放弃,对自己生命的难以忍受。记得几年前我听过一个演讲,在此不必提及他的姓名,重要的是他的经历,他大约年长我十岁,出生于一个封闭的小山村,要从村里乘车到外界,至少要走几十里的山路,那一年他的母亲送他去上大学,挑着沉重的担子半夜启程,担子之所以沉重,是因为他多带了几缸腌菜,不为别的,只因他贫苦。大学期间他不辜负一分一秒,毕业后豪气干云的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创业,但入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他失败了,那天晚上,他站在八楼俯瞰上海迷蒙的夜景,准备自杀前他掏出手机向他的父母打了一个电话,父母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温和,但说了不到三分钟,他的手机停机了,也许是命运的嘲弄,一腔悲愤的他拿起自己的手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耳光??后来的故事勿冗赘述,已然是一个成功人士的他回忆起这段刻骨的经历时,只说了一句“那些天是生命最精彩的日子”,我至今不懂得他这句话的意思,读过《活着》后,隐约体会到他的话的深刻内涵,那些日子都好是最接近生命本源的时光。 社会始终是一个人生存的环境,没有人能脱离环境而生存,褔贵的悲剧在某种程度上也与环境有着莫大的关联。社会在某些时刻加重一个人的悲剧,一个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痛苦,但是一旦一个人的痛苦与社会牵扯上,社会的罪恶就会凸显,褔贵的儿子的死和社会对接,更加重了悲剧性。社会的罪恶一直都存在,记得前几年一个真实的故事:两位摊主为了一个摊位争得不可开交,最后诉诸于法律,凭着同法官的交情一方颠倒黑白不仅抢占了摊位,还向另一方索要巨额钱财,社会的罪恶终于露出了本来的面目,另一方自制了炸弹将对方一家人悉数炸死,自己也同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