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苗建印:航天器“首席裁缝”.doc
苗建印:航天器“首席裁缝”
2016年2月,苗建印的名字出现在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015年度航天创新奖光荣榜中。在扎根航天的16年里,这位热控专业的总工程师始终保持着默默耕耘的姿态。用“根深叶茂”一词来形容他的科研历程,再合适不过了。
最喜欢做技术
如果没有成为热控专家,苗建印或许会成为单位的一名行政领导,也可能早已“下海”成了商人。尽管有万般可能,苗建印还是最满意自己的“首席研究员”头衔。
16年前,苗建印进入航天领域,正值我国航天事业尚未回暖、大批人才出走之时。逆势而动,苗建印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对我来说,没有任何一个平台比中国航天更适合搞热控研究。”从此,这位痴迷技术的工程师,“满脑子便都是卫星冷了热了”的事情。
热控系统之于航天器,如同衣服之于人。苗建印所从事的工作就是为航天器设计并制作合体的“冷暖衣”,确保航天员和飞行器上所有设备在适宜温度下都能够良好生存或运行。
尽管被称为热控领域“王牌军”的苗建印班组已为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等重大航天工程中的100余种航天器贴身打造过“冷暖衣”,创造了交付产品100%合格、在轨无一失效的奇迹,然而见过“大风大浪”的苗建印如今依然感慨,他遇过的最具挑战的热控难题,非“嫦娥三号”任务莫属――要研制一套能抵御月球约300 ℃温差的热控系统,重量却只能是美俄同类产品的1/50。
要让探测器能耐受月球表面每轮至少14天的多次、持续“冰火两重天”的考验,这样的目标曾一度将研制团队近乎逼到绝境。“光是技术风险点,我们梳理出来的表格就有40多页。”团队成员张红星介绍。
“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团队领头人苗建印却始终有着一股子技术自信。在攻关过程中,研究室与分系统之间对于技术要求的提出和实现存在分歧,难免“掐架”,苗建印顾不上其他,拍着桌子说:“任务不能原地打转,得边推进边修正方案。”对技术着了“魔”,无论在办公桌前、白板旁还是台阶上,或坐着、或站着、或蹲着,苗建印都能跟同事们就某一问题激烈地讨论起来……
仅用了8个月时间,苗建印便带领班组成员在全球首创月球重力驱动两相流体回路,解决了无电源供给下的探测器月夜生存难题,确保了我国嫦娥三号任务的顺利实施。
基础理论的难题解决起来不容易,方案验证试验过程中也常有“拦路虎”。唯物主义者苗建印也碰到过被其称为“仿佛幽灵一般”的技术困境――一次试验中,嫦娥三号探测器的一个数据总是与理论值差零点几个瓦量级。大家把各种原因都分析过了,还是没有解决问题,整个团队沮丧至极。苗建印趴在试验大厅熬夜思考,在凌晨3时多他突然想到:“在地面上时,探测器‘冷暖衣’管路里有气体,但到月球后是不会有明显对流效应的。”他赶紧让后方建立起数学模型,证明了其推测的正确性。“这个事件给我们提了醒,从事科研工作,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对隐藏至深的细节问题考虑周全。”事后,苗建印对他带的几个研究生教诲道。
苗建印不仅对热控专业钻研得深,对其他航天领域知识的涉猎也广。为了攻克嫦娥三号同位素热源利用难题,他被同事开玩笑,“快成了半个化学家。”在苗建印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块小白板,通常情况下,板面上总是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推导。同事们甭管有哪方面技术难题,都爱来找“苗专家”释惑。苗建印往往略一思索,提笔就在白板上写出解决方案,令来者感叹:“苗首席难道未卜先知,仿佛已为这答案准备了好几天!”
扎根在国内
早在求学期间,苗建印就是系里唯一不考托福和GRE的人。“我要把自己所学知识用在国内的热控专业上,国内才是我实现梦想的地方。”他说。 苗建印
2011年5月16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助推“阿尔法磁谱仪2”飞向太空。早在2005年,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便广发“英雄帖”,希望有团队能接下其磁谱仪精密温度控制项目。丁肇中回忆说,这是40多年遇到的最难的实验。由于其研制的磁谱仪对温度一致性和稳定性的要求非常高,他寻遍欧美都无人“应战”。苗建印却带领团队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别的国家不敢接的任务我们不仅有能力来做,而且可以拿出更好的产品。”
要突破控温储液器的关键技术,需要重点解决材料、控温和毛细结构设计这三大难题。苗建印班组白天找资料、查文献,开会研讨思路,进行头脑风暴,晚上还要与欧洲方面进行电话会议并及时收发电子邮件,常常24小时连轴转。
进行电话会议的时候,苗建印要面对来自近20个国家的合作伙伴。“不同口音的英语,加上电话噪音,刚开始我们一听就蒙圈儿了。”平日英语不错的苗建印坦言。于是,白天苗建印又多了一项任务――翻看前一晚的会议纪要疯狂补课,同时查阅大量英文背景知识。用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苗建印能听懂的会议内容越来越多,并逐渐可以提出反对意见了。经过会议讨论,大家发现这个来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