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415周历史学案
第21课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主备人:王丽 参备人:毛振华(25课时 第十四周)
【学习目标】 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了解明清皇宫,知道长城的起止地点。
2、感悟故宫和长城正是明清大一统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并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学习重点】 了解明清皇宫,知道长城的起止地点。 【课前尝试】(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看谁能准确快速完成下列问题) 明清皇宫: (谁)迁都到北京,营建北京城。清朝入关后定都于此。 京城结构:由外向里依次是 、 、 三重。 建筑布局:(看图体会)。 三大殿: 、 、 象征政权中心。 后三宫: 、 、 。 建筑地位:故宫是我国现存 的建筑群。1987年被 平定为
【课堂探究】故宫的布局和长城的作用
【课后检测】
1、下列朝代不是以北京为都城的是(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2、故宫里的社稷坛象征( )
A、国土 B、祖先 C、民族 D、皇帝 3、故宫的整体布局特征是( )
A、依地形地势布局 B、对称布局 C、以皇宫为核心布局 D、沿河流布局
4、明长城东起( )
A、鸭绿江 B、山海关 C、居庸关 D、嘉峪关
5、明朝的北京城分为三重,现今故宫博物院是( )
A、皇城 B、宫城 C、京城 D、外城
第22课 科学技术于世俗文学
主备人:王丽 参备人:毛振华(26课时 第十四周)
【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知道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理解明清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特点。
2、知道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了解明清时期世俗文学成就;分析世俗文学兴起的原因。
【学习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知道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课前尝试】请你阅读课文后,自主完成下面问题
1、科学技术:
科学家 著作 简单内容 评价 科技发展特点 特点出现原因 【课堂探究】
文学:
作品 作者 简评 世俗文学 ①概况:
②出现原因: 【课后检测】
1、李时珍的科学名著是( )
A、《本草纲目》 B、《 医典》 C、《唐本草》 D、《伤寒杂病论》
2、如果要研究明朝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应查阅的文献时( )
A、《齐民要术》 B、《梦溪笔谈》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3、贴切反映了“官逼民反”这一主题的小说史( )
A、《西游记》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D、《 红楼梦》
4、如果你想了解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可以阅读上题答案中的哪部作品( )
5、明清时期逐渐成为文学主流的是( )
A、戏剧 B、诗歌 C、小说 D、杂文
6、阅读下列材料: 有一部小说叫《转运汉巧遇洞庭红》,写的是在国内经商破产的小商人文若虚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跟着“几个走海贩货”的朋友出海,靠着一两银子“买得百斤有余”的“洞庭红”橘子,赚了1000多个重“八钱七分”的银钱,又在荒岛上拣了个宝贝,卖得了5万两银子。从此,“做了闽中一个富翁”,“子孙繁衍,家道殷富”。
(1)根据所学知识,这应该是什么时期的那一类型的文学?出现这种文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种类型的作品的主人公多是些什么人?这类作品主要反映的什么社会风貌? 第23课 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主备人:王丽 参备人:毛振华(27课时 第十五周)
【学习目标】
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2、了解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正确分析其影响。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了解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
【课前尝试】
1、郑和下西洋(1405—1433):
(1)明朝初年,明政府为什么能够七次派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进行远洋航行的条件有哪些?
(2)下面的航行图有些模糊,请你标出郑和远航经过的两大洋,最远到达的地区。
(3)郑和下西洋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4)郑和下西洋的最终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课堂探究】
2、闭关政策
(1)什么是闭关政策?请政府为什么要实行闭关政策?
(2)闭关政策给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课后检测】
1、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的条件是﹙ ﹚
A、明朝国力雄厚 B、船队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C 、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 D、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
2、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与最远到达的地点分别是﹙ ﹚
A、福州 印度半岛 B、刘家港 印度洋上的波斯湾
C、福州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刘家港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整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
A、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B、促进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明朝对外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