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内外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和控制方法的研究
姜小东
太谷县环境监测站, 山西 太谷 030800)
摘要 : 本文对国内外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和控制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关键词 富营养化 控制方法
The Research on the water eutrophication government and control method domestic and foreign
Jiang Xiao-dong (Shanxi Taigu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Shanxi Taigu 030800)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control methods of water eutrophication .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es, the research trend for the restoration of eutrophicated water was discussed.
Keywords: Eutrophication Control method
水体富营养化就是天然水体中由于过量营养物质(主要是指氮、磷等)的排入,引起各种水生生物、植物异常繁殖和生长 。
我国湖泊、水库和江河富营养化的发展趋势非常迅速。1978~1980年大多数湖泊处于中营养状态,占调查面积的91.8%,贫营养状态湖泊占3.2%,富营养状态湖泊占5.0%。短短10年间,贫营养状态湖泊大多向中营养状态湖泊过渡,贫营养状态湖泊所占评价面积比例从3.2%迅速降低到0.53%,中营养状态湖泊向富营养状态过渡,富营养化湖泊所占评价面积比例从5.0%剧增到55.01%[1]。据调查表明,亚太地区54%的湖泊富营养化,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比例分别是53%、28%、48%和41%[2]。。 (2)藻类种类逐渐减少,并由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转为以蓝藻为主,而蓝藻有不少种有胶质膜,不适于作鱼饵料,而其中有一些种属是有毒的。
(3)藻类过度生长繁殖,将造成水中溶解氧的急剧变化,藻类的呼吸作用和死亡的藻类的分解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有可能在一定时间内使水体处于严重缺氧状态,严重影响鱼类的生存。
治理方法
如何清除并控制有害藻类的过量繁殖、消除藻毒素的污染、恢复水体中健康的生态系统是解决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国内外大量研究人员在治理藻类爆发方面开发了多种方法,基本上可归纳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3种。
2.1 物理法
2.1.1 机械捞藻法
在藻类恶性泛滥的水体中采用船只等捞藻机械把藻类从水面中清除掉。此法能捞取的藻量很少,其捞藻的速度远远比不上藻类的生长速度,而且还需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该法只能作为一种次要的前期辅助手段。
2.1.2 清淤法
对于一个拥有多种生物的较为复杂的水生生态系统,采取简单的挖泥办法,把湖底的水生生物一并清走,来改善水环境。韩伟明等[8]研究了清淤挖泥对杭州西湖水质的影响。目前每年疏浚(3~6)×104 m3底泥,对改善西湖水质效果不明显,湖水叶绿素a(Chla)依然呈上升趋势。可见,单纯的清淤挖泥对控制藻类水华效果并不明显,不但耗资巨大,且有可能加剧水体的富营养化。
2.1.3 换水法
把污水引走,换取新的洁净水源,引水冲污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但是对污染的转嫁,而且其稀释能力受引水方式、引水量、引水水质等因素影响,同时由于稀释作用也减缓了藻类生长的密度制约压力,引水冲污后藻类生长往往呈现加剧趋势[8]。
2.1.4 截污法
对于湖泊、河流等淡水水体的藻类水华,外污染源是水体中营养盐的重要来源,截污是控制营养化营养盐的首要步骤,这对改善水质是有益的。但是,对于水体营养盐浓度较高的富营养化水体,外源污染的影响已不明显,并且对于众多的面源污染,截污也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因此,仅靠截污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8]。此外,还有超声波破碎法、电磁波法。其本质是利用超声波和电磁波将藻类杀死,但成本太大,同时杀死的藻细胞可能向水体释放对人体有害的藻毒素,造成二次污染。
2.2 化学法
同物理法相比,化学法具有很高的杀藻、除藻效率,但仍存在较大缺陷。按其作用机理可分为杀藻法和沉降法。
2.2.1 杀藻法
该法旨在用化学药品直接杀死水华生物。根据化学药品性质又可分为无机杀藻剂和有机杀藻剂。目前已发现的能杀死水华(或赤潮)生物的化学药品主要有硫酸铜、高锰酸钾、次氯酸钠、氯气、过氧化氢、臭氧、过碳酸钠等。其中,含铜类药剂是研究和应用较早和较多的杀藻药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