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结晶时的第一批晶核的尺寸必须大于某一临界尺寸,否则就会重新熔化.稳定晶核界面的形成需要能量,在理想熔点的温度,散发的结晶潜热不足以补充稳定晶核界面形成需要的能量,所以只有在比熔点温度低得情况下才能使得结晶的过程继续. * * * * * * * * * * * * * * * * * * 要由过冷奥氏体直接形成粒状珠光体,必须使奥氏体晶粒内形成大量均匀弥散的渗碳体晶核。这只有通过非均匀形核才能实现。如果控制钢加热时的奥氏体化程度,使奥氏体中残存大量未溶的渗碳体颗粒;同时,使奥氏体的碳浓度不均匀,存在许多高碳区和低碳区。此时将奥氏体过冷到A1以下,在过冷度较小时就能在奥氏体晶粒内形成大量均匀弥散的渗碳体晶核,每个渗碳体晶核在独立长大的同时,必然使其周围母相奥氏体贫碳而形成铁素体,从而直接形成粒状珠光体。 要由过冷奥氏体直接形成粒状珠光体,必须使奥氏体晶粒内形成大量均匀弥散的渗碳体晶核。这只有通过非均匀形核才能实现。如果控制钢加热时的奥氏体化程度,使奥氏体中残存大量未溶的渗碳体颗粒;同时,使奥氏体的碳浓度不均匀,存在许多高碳区和低碳区。此时将奥氏体过冷到A1以下,在过冷度较小时就能在奥氏体晶粒内形成大量均匀弥散的渗碳体晶核,每个渗碳体晶核在独立长大的同时,必然使其周围母相奥氏体贫碳而形成铁素体,从而直接形成粒状珠光体。 * * 5.马氏体转变特点-(0) 马氏体的形成条件 马氏体是高温奥氏体快速冷却,在抑制其扩散性分解的条件下形成的。因此,要形成马氏体,第一,过冷奥氏体必须以大于临界淬火速度的速度冷却,以避免发生奥氏体向珠光体和贝氏体转变。第二,过冷奥氏体必须过冷到一定温度Ms点以下才能开始发生马氏体转变,以获得足够的相变驱动力,这是马氏体转变的热力学条件决定的。 马氏体转变阻力大。形成过程中,弹性应变能阻力项很大,需要很大的过冷度,过冷到Ms点以下才有足够驱动力促使马氏体转变。 5.马氏体转变特点-(1) 转变速度极快。钢从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速度非常快,几乎无法测量,一般认为是以声速发展。 转变无扩散性。马氏体转变在很大过冷度下进行,转变过程没有原子的扩散,点阵的重构是通过晶格切变形成。 马氏体转变的无扩散性 马氏体转变是奥氏体在很大过冷度下进行的,此时无论是铁原子、碳原子还是合金元素原子,其活动能力很低。因而,马氏体转变是在无扩散的情况下进行的。点阵的重构是由原子集体的、有规律的、近程的迁动完成的。原来在母相中相邻的两个原子在新相中仍然相邻,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移不超过一个原子间距。 5.马氏体转变特点-(2) 切变共格性。马氏体转变通过母相切变而成,马氏体和母相奥氏体之间保持共格,相界面的原子为马氏体和奥氏体共有,相界面是一切变共格界面,称为惯习面。如果在抛光试样表面划一直线,马氏体转变后,直线变为折线,无弯曲和中断,抛光试样表面会出现浮凸,说明马氏体转变的切变性。 图9-39 马氏体和奥氏体切变共格界面示意图 马氏体转变的表面浮凸与界面共格 马氏体转变的切变机制 马氏体转变的G-T(Greninger-Troiano)模型 5.马氏体转变特点-(3) 马氏体具有特定的惯习面和位向关系。 马氏体是在奥氏体一定的结晶面上形成的,此面称为惯习面,它在相变过程中不变形、也不转动。惯习面通常以母相的晶面指数来表示。钢中马氏体的惯习面随着含碳量及形成温度不同而异。 由于马氏体转变时新相和母相始终保持切变共格性,因此马氏体转变后新相和母相之间存在一定的结晶学位向关系。 C%不同及形成温度不同,惯习面也不同: 含碳量对惯习面有影响。当C%<0.6%时,惯习面为 111 ?;0.6%<C%<1.4%时,惯习面为 225 ? ;C%>1.4%时,惯习面为 259 ? ; 随着温度的降低,惯习面为: 111 ? → 225 ? → 259 ? 。 惯习面为无畸变、无转动的平面。 马氏体的位向关系 K-S关系: 1.4%碳钢 110 ?′∥ 111 ? 密排面平行 ; <111> ? ′∥<110> ? 密排方向平行 。 每一个奥氏体的 111 ?面上,马氏体有6种不同的取向,而 111 ?有四个,因此按K-S关系马氏体共有24种可能的取向。 西山 N 关系: Fe-30Ni合金 110 ? ′∥ 111 ? 密排面平行 ; <110> ? ′∥<211> ? 次密排方向平行 。 每一个奥氏体 111 ?面上,马氏体有6中不同取向,而 211 ?有两个,因此按西山关系马氏体共有12种可能的取向; 111 γ <101>γ <211>γ 011 α′ <111>α′ <110>α′ 马氏体的形核 First:马氏体转变动力学--温度特性 (1)等温形核,瞬时长大(等温转变)(特殊合金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