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1 前言 1
2 应用开发现状 1
2.1 资源 1
2.2 化学成分 2
2.2.1 酚性类成分 2
2.2.2 萜类化合物 2
2.3 检测现状 2
3 杀虫机理 2
3.1 毒理学性质 2
3.2 致死过程 4
3.3 导致细胞凋亡 4
4 对人体的潜在危害 4
4.1 对人有致死性 4
4. 2 造成环境污染 4
4.3 对健康的危害 5
参考文献: 5
论述鱼藤酮的杀虫机理
XXX
摘要:鱼藤酮是一种毒性极强的杀虫剂,本文论述了鱼藤酮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其化学成分,主要论述了其杀虫机理,也辩证的讨论了鱼藤酮对人类的潜在危害。
关键词:鱼藤酮 杀虫机理 农药
1 前言
鱼藤酮目前是一种比较完善的植物源生物杀虫剂,具有对害虫的广谱作用大,对天敌干扰少,在环境中易于降解,资源丰富等特点。且可防治的有害生物种类多[1]。对果树、蔬菜、茶叶、花卉及粮食作物上的数百种害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哺乳动物低毒,对害虫天敌和农作物安全,是害虫综合治理上较为理想的杀虫剂,被广泛应用于蔬菜、果树等农作物和园林害虫的防治。其市场发展空间极其广阔,为了顺应绿色食品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我国鱼藤酮产品的发展十分迅速[2]。目前市场中销售制剂中大多是乳油,也有少数是可湿性粉剂。本文就鱼藤酮的应用开发现状进行了论述,主要论述了鱼藤酮的毒理学性质,以及在及在长期的应用过程中对人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
2 应用开发现状
2.1 资源
鱼藤酮的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发现的总共有68种豆科植物含有鱼藤酮,主要分布于鱼藤属、尖荚豆属和灰叶属植物中。生长于东南亚各国的豆科鱼藤属植物毛鱼藤,毛鱼藤的根、茎中的鱼藤酮含量都很丰富。是目前我国鱼藤酮相关产业的主要原料。此外,生长于非洲的山毛豆是鱼藤酮的一种新资源。其植株的叶片、豆荚、根、种子、茎秆等多个部位都含有活性成分,是豆科植物中一种优秀的杀虫植物,对很多害虫具有生物活性。对这种植物有许多地方进行了栽培,比较成功的有秘鲁尖荚豆属植物基地,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3]。
2.2 化学成分
据很多国内外的文献报道,鱼藤酮的化学成分主要以黄酮、异黄酮,鱼藤酮为主,还有萜类,单苯环类和脂肪族类化合物。
2.2.1 酚性类成分
酚性类成分的化合物有黄酮及其黄酮衍生物,如图1,有的以黄酮醇苷、黄酮醇的形式存在,还有异黄酮及其衍生物[4]。
图1酮类化合物
2.2.2 萜类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以简单的萜类化合物居多,三萜类化合物不多。
2.3 检测现状
目前,有报道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以及气相色谱-质谱检测鱼藤酮在蜂蜜、鱼肉、河、果蔬、食品、血浆、鱼藤以及水产品中的残留。 还有报道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甘蓝中鱼藤酮的残留量,该方法快速、准确,准确度和灵敏度均能满足残留检测要求[5],目前对鱼藤酮的检测已基本成熟。
3 杀虫机理
3.1 毒理学性质
鱼藤酮广泛地存在于植物的根皮部,在毒理学上是一种专属性很强的物质,对昆虫,尤其是菜粉蝶幼虫、小菜蛾和蚜虫具有强烈的触杀和胃毒两种作用。早期的研究表明鱼藤酮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影响昆虫的呼吸作用,主要是与DNA 脱氢酶与辅酶 Q之间的某一成分发生作用。鱼藤酮使害虫细胞的电子传递链受到抑制,从而降低生物体内的 ATP水平最终使害虫得不到能量供应,然后行动迟滞、麻痹而缓慢死亡。
许多生物细胞中的线粒体、DNA脱氢酶、丁二酸、甘露醇以及其它物质对鱼藤酮都存在一定的敏感性。setayria cervi 线粒体中从 NADHP到NADH这一过程的电子传递可被鱼藤酮高度抑制,并且丝虫寄生物 setaria digitata 线粒体颗粒中的反丁烯二酸还原酶系统的活性对鱼藤酮敏感。鱼藤酮和水杨氧肟酸可抑制 trypanosoma brucei brucei 线粒体内膜的电动势 emt ,从而间接地影响 NADH脱氢酶的活性;鱼藤酮还可抑制 trypanosoma brucei brucei 线粒体呼吸链中的NADH到细胞色素C和 NADH到辅酶Q还原酶的活性,抑制率高达 80%~ 90%[6]。
杨慧等人[7]利用农药鱼藤酮作用于神经细胞,观察鱼藤酮对神经细胞的损伤作用以及线粒体功能障碍与 A-synuclein 积聚之间的关系。实验选用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 SH-SY5Y,实验组为 A-synuclein-GFP 基因转染的细胞,鱼藤酮处理的转基因细胞和非转基因细胞,对照组为未处理的SH-SY5Y 细胞。通过 RT-PCR检测 A-synuclein 基因转染细胞的基因表达情况。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A-synuclein-GFP 表达产物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