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安卓APP的黑色产业链侵用户隐私.doc
安卓APP的黑色产业链侵用户隐私
在不久前的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大部分移动应用(APP)存在私自获取手机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究竟怎么回事?在这些隐私信息中,位置信息成第一获取目标,联系人、通话记录、短信记录这些敏感隐私信息读取普遍。除此之外呢?隐私用来干嘛?这一系列也都形成了一个未知的环。
在“3.15”之前,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以下简称“DCCI”)发布了《2013移动隐私安全评测报告》。报告显示,高达66.9%的APP拥有获取用户隐私的权限,34.5%的APP涉嫌过度收集用户隐私行为,即APP除了获取本身功能需要的数据以外,还收集其本身并不需要的其他数据。
实际上,据了解,APP不止收集用户隐私,还乱扣手机话费、植入恶意广告,游离于法律的灰色空间,业已形成一条黑暗的隐形暴利链条。
山寨软件恶意吸费
在大量的APP软件中,手机游戏和内置广告插件等恶意软件,存在吸费、吃流量、偷发短信现象最严重。
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像吸费这种现象在地级市以下的地方更严重,尤其是那种千元智能机或更便宜的山寨智能机被安装了大量吸费的手机游戏,都是盗版和仿冒下载量较高的游戏,比如在山寨版的《愤怒的小鸟》、《神庙》等游戏中内置扣费插件,用户下载后插件就会暗中扣费。
一般都是游戏前10关不要钱,到了10关以后就开始扣费了;或者帮用户订制增值业务短信。“不经过你的同意,它就会神不知鬼不觉的扣掉你的钱,唰唰唰几十块钱很快就没了。”
还有就是内置广告插件吸费。该知情人士认识的一个朋友,2011年在深圳给手机刷机,每天大概能出到15万台,每台手机里刷20个应用里就有一半在推广告。“那些APP开发者主动找到他,给他钱让他帮忙在APP里内置广告插件,这个手机一刷完全是数据广告,等于说就变成了一个肉鸡。”
当用户在使用这些应用时,内置广告就会通过联网下载和刷新,闷声不响“吃流量”,什么都没干,流量就没了。“这是整个产业链条比较黑暗的一条,但这也是很多做APP的被逼无奈,因为要靠这个赚钱的。”
除了上述扣手机费、吃流量的现象,还有偷发手机短信的。
很多恶意软件,它会通过你的手机给你通讯录里的联系人发垃圾信息。它非常智能,会查看你手机套餐里发了多少条短信,还剩多少条没用完。查看完以后,它只发你手机里剩下的这些短信,不会额外扣你的话费,这个你一般也不会察觉到。
“它会检测到你的手机是不是锁屏。如果你的手机是锁屏,说明你没有在用手机,它会趁机把短信发出去,发完之后还会删除,这个你完全看不出来,完全可以做到用户不知情。”上述知情人士说。
在LBE安全大师COO高偌薇看来,更可怕的事情还在后头呢,有些恶意软件在用户发现之后还能卸载掉,有些变种的恶意软件,即便卸载也未必能完成清除,还会继续在后台“为非作歹”。
如复旦大学计算机系统与安全专家杨珉在接受《新民晚报》采访时分析的那样,许多用户下载的热门应用软件,其实已经被动过手脚了,软件里被重新打包了一些恶意代码。
“这种代码可以让手机在用户未授权的情况下,通过发短信或者链接指定的扣费网站,为机主订购不同类型的手机业务。它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可以屏蔽掉扣费业务发送给用户的扣费确认短信。”
正常的业务模式中,手机短信正常扣费需要经过“询问是否订购业务、服务器反馈、最终确认扣费”这三个步骤,但在上述恶意APP上,用户一个也步骤也收不到,即便遭受了经济损失也还会完全蒙在鼓里。
“越轨”抓取用户信息
事实上,在恶意软件吸费、吃流量和偷发短信的同时,还有许多用户自认为“安全”的APP也在悄悄地抓取用户个人信息。
《2013移动隐私安全评测报告》显示,通过对中国各类安卓市场下载量前1400位的应用进行了相关调查,高达66.9%的APP拥有获取用户隐私的权限,34.5%的APP涉嫌过度收集用户隐私行为,即APP除了获取本身功能需要的数据以外,还收集超出本身功能之外的其他信息。
在这些隐私信息中,位置信息成第一获取目标,联系人、通话记录、短信记录这些十分敏感的隐私信息读取也很普遍。
在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看来,有些APP获取用户信息是为了应用本身功能所需,可以理解;但有些APP除了获取本身功能需要的信息以外,还会获取更多其它信息,这是难以理解的。“就好比一款拍照软件,本来是用来拍照的,但它还要去读取你的位置信息、通话记录;一款闹钟软件会去读取你的短信记录、联系人。”
这在安全厂商看来,手机软件到底有没有“越轨”窃取用户过多信息很难辨别清楚,这被安全厂商称为“灰色地带”。比如读取位置信息和通信记录的拍照软件,很可能是要在拍照完之后分享给其他人;读取短信记录的闹钟,它可能未来要增加更多短信相关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