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数学魅力、享受成长快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感受数学魅力、享受成长快乐

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 [案例]《退位减法》教材 教材上出现题目:34减8得多少? 题目下面写出算式:34-8 □。并在旁边有段提示语言。 A提示语言: 想:4减8不够减,要把34分成20和14。先算14减8,得□;再把20和□合起来,得□。 B提示语言: 1:你觉得34-10 24,能帮助你吗? 2:你觉得8+6 14,能帮助你吗? 3:你觉得从8数到34,能帮助你吗? [案例]《三角形的面积》教学 A教学: 师:请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下面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数方格并汇报。 师:数方格是计算图形面积的一种方法,但它毕竟不方便。我们能否也像求平行四边形面积那样,把三角形转化成其他图形来求它的面积呢? 请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与合作: 1、 用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2、 拼成的图形与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的联系是怎样的? 3、 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B教学: 师:今天咱们一起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大家手上都有三角形的纸片,你们能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吗? 提示: 1、 我们原来学过哪些求面积的方法,它对我们有帮助吗? 2、 我们原来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它对我们有帮助吗? 3、 今天我们还可以想出哪些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 反 思 数学的价值不在模仿而在创新,数学的本质不是技能而是思想。数学学习的过程不能只是一个遵照指令进行程序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地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需要的,不是去复制别人的数学,而是去建构自己的数学。 [案例]《面积单位》教学 A教学: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1平方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究竟是多大了。你们能解答以下问题吗? 6平方分米 ( )平方厘米 12平方米 1200( ) 928平方分米 ( )平方米( )平方分米 …… B教学: 师:咱们知道了1平方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的大小。谁能很快地撕出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大小的纸片。看谁撕得最接近。 生:…… 师:你们能想象出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3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大小吗?试着把它画出来。 生:…… 师:观察一些物体,想象一些物体,它们表面的面积大概是多大呢?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等会再在全班交流。 …… 反 思 真正有价值的数学,一定是进入学生内心的数学,而不是浮于一些文字之上。对数学概念的把握,理解它的定义是必要的,但体验它的实际意义与建构心理表象更是不可忽视。 实践改进与教师学习融为一体的研究活动,是把新理念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反思——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器。 爱因斯坦带过两个学生,其中有一个学生天天在看书。爱因斯坦早晨来的时候,发现这个学生就在看书;晚上来的时候,发现这个学生又在看书。爱因斯坦就问他:“你早晨看书吗?” 学生回答:“是的,先生,我早晨在看书。” 爱因斯坦接着问:“那么你中午也在看书吗?”回答:“是中午也在看书。” 爱因斯坦问:“那你晚上也在看书啊?” 这个学生心想老师是不是要夸奖我了,就赶紧说:“我晚上也在看书。” ?没想到,爱因斯坦这样问:“那你什么时候在思考?” 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 ——“行成于思,毁于随”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 韩愈:“行成于思,毁于随” 笛卡儿:“我思故我在” 恩格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是人类的智慧,是独立思考着的精神” 华师大叶澜教授:“一个教师一辈子只写教案,只能成为一名教书匠,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 反思性实践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 医生的真功夫在病床,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 ——波斯纳, 1989年 教师成长 实践 + 反思 ①4排第3个 ②4 3 ③4.3 ④竖4横3 ⑤↑4→3 ⑥4,3 三、交流建构 师:这是从同学们中收集到的部分方法。看看每一种,似乎都挺简洁。到底该选哪一种呢,还是请大家来作评判吧。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认同“数学是一种文化”这一观点,认为要用文化润泽数学课堂”,丰富数学原本具有的意蕴。 试想,倘若教师在课堂中只认同数学是一门技术,那么模仿、练习、熟练化势必会成为数学课堂中的强势语言。生活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如何去触摸、领略数学那开阔、丰富、优美、甚而是动人心魄的一面? 换一个视角,在我们的课堂中,倘若数学不再只是数字、符号、公式、规则、程序的简单组合,透过它们,我们可以感受数学丰富的方法、深邃的思想、高贵的精神和品格,领略数学发展进程中的五彩斑斓、多姿多彩,分享数学前行足迹中的创造、超越及其背后折射出的人类的智慧和人性光芒,此时的数学,又将以怎样的姿态展现在课堂? 教出数学味道、教出数学品位 教

文档评论(0)

69522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