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课件.pptVIP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 I C 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孙慧兰 2005年9月 内容提要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概 念 DIC是一种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微血栓形成中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从高凝状态转变到低凝状态)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原 因 妇产科疾病 感染性疾病 肿瘤性疾病 创伤及手术 血小板激活 血小板激活剂与血小板膜受体结合,通过G蛋白作用产生第二信使激活血小板发挥其黏附、聚集、释放功能 致密颗粒释放ADP等,α颗粒释放黏附蛋白 GPⅡb/Ⅲa αⅡbβ)与纤维蛋白原结合,血小板扁平伸展、聚集、黏附 活化血小板表面出现负电荷磷脂,结合凝血因子,形成纤维蛋白网,血小板以伪足伸入网中,使血块回缩,形成坚固血栓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发 病 机 制 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凝血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 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 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凝血系统 组织因子(TF) 263Aa 跨膜糖蛋白 组织细胞破坏,大量组织因子入血 内皮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在内毒素刺激下可诱导TF表达 组织因子与凝血因子Ⅶ结合,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Ⅶ a-TF复合物激活Ⅹ、Ⅸ因子,产生的凝血酶反馈激活Ⅸ、 Ⅹ、Ⅺ、Ⅻ等,扩大凝血反应 缺氧、酸中毒、内毒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凝血系统 暴露胶原、激活Ⅻ因子,启动凝血反应,血小板激活,同时激活激肽系统、补体系统和纤溶系统 内皮细胞抗凝作用减低:TM/PC和HS/AT-Ⅲ系统功能降低,TFPI减少 内皮细胞tPA产生减少,PAI-Ⅰ产生增多,纤溶活性降低 NO、PGI2、ADP酶等减少,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功能降低 红细胞或白细胞大量破坏 红细胞破坏 释放磷脂 促凝 促血小板释放反应 释放ADP 使血小板聚集 促血小板释放反应PF3 白细胞破坏 释放TF样物质 白细胞激活 内毒素、IL-1、TNFα 使中性粒细胞合成和释放TF 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发生发展的因素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肝功能严重障碍 血液高凝状态 微循环障碍 肝功能严重障碍 合成抗凝物不足 灭活凝血因子障碍 肝细胞坏死释放TF 病毒、药物损肝并激活凝血因子 为什么孕妇易并发DIC 孕3周——妊娠末期 血液高凝状态 血小板增多 凝血因子增多Ⅰ、Ⅱ、Ⅴ、Ⅶ、Ⅸ、Ⅹ、Ⅻ 抗凝物质减少AT-3、t-PA、u-PA 胎盘产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增多 分 期 和 分 型 分期: 1.高凝期: 2.消耗性低凝期 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分型: 急性型 慢性型 亚急性型 失代偿型 代偿型 过度代偿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出血的原因 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 纤溶系统激活 FDP的形成 休 克 广泛微血栓形成 血管床容量增加 血容量减少 心泵功能障碍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 概念 出现红细胞碎片的的贫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 防治原发病 2. 建立新的凝血纤溶间的动态平衡 抗凝:低分子肝素(+AT-Ⅲ) TF抑制剂 PC浓缩剂 抗纤溶:止血芳酸 6-氨基乙酸 3.改善微循环 “3P”试验(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检测X片断的存在 D-二聚体检查 凝血酶 纤溶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多聚体 → D-二聚体 机制 纤维蛋白性微血栓网 缺氧、酸中毒使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 红细胞游出 获得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内毒素对红细胞的损害作用 * * 1. DIC的概念 2. DIC的病因 3. 凝血与抗凝 4. DIC的发病机制 5.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6. DIC时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 7. DIC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病人 ,女 ,33岁 ,因停经40周 ,胎儿肢体脱出阴道口 外6小时入院,检查发现子宫破裂 ,立即行全子宫切除。 术中出血3450ml,病人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 即输血1200ml、输液2500ml,强心等抗休克 治疗 ,待血压回升至正常,查3P试验 + 、测凝血时间 超过30分不凝、血小板减少,凝血时间延长 ,结合病史 ,DIC诊断成立 ,立即在输大量新鲜血同时输入肝素、 凝血酶原复合物 ,并给予支持、对症治疗 ,病情逐渐好转 ,各项检查指标转正常 ,术后7

文档评论(0)

lifang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