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饮食文化对文字的影响1讲义
饮食文化
第二章 中国饮食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中国从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思想,西汉戴圣在《礼记?礼运》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东汉班固在《汉书?郦食其传》中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清方苞在《请定经制札子》中也写到:“民以食为天,而耗谷最多,流祸之最甚者,莫如酒”。在源远流长的“以食为天”思想下,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众多的烹饪方法,创造了许多饮食器具以及与饮食有关的各种动作动词。关于烹饪方法就有:烹、蒸、煮、炸、炙、烤、炖等;饮食器有锅、碗、瓢、釜、甑、镬、鼎、鼐等;关于饮食的动作动词有:品、饮、尝、吃、食、嚼、咬、吞、咽等。连经典菜系也分别分为“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由此可以说对饮食的文字表现远远高于其他领域。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而同时语言对社会文化又具有极强的涵盖力,它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标本”、“化石”。对文化的记录深刻地反映了文化的实质。罗常培在《语言与文化》中说:“一时代的客观社会生活决定了那时代的语言内容;也可以说语言的内容实在足以反映出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社会的现象,由经济生活到全部社会意识,都沉淀在语言里面。”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不能背离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柏默也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社会成员凭借着一套共同使用的言语符号进行交往,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共同的价值观念,奠定文化的核心层面。
雅各?格林曾说:“关于各民族的情况,有一种比骨殖、工具、墓葬更为生动的证据,这就是他们的语言”。正是由此,中国历来推崇的饮食文化在成语、歇后语、俗语、日常用语等方面都留下了痕迹。一方面相沿习用,成为人们的一种语言习惯;另一方面又保持相对的稳固性和保守性,成为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内涵的书面或口头用语,反映出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模式。这里说的文化心理指的是在一定地域里被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
在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生产资料由奴隶主、地主掌握,他们不仅占有劳动人民大量的劳动成果,甚至连失去自由的奴隶、雇佣农等也作为财产加以占有。吃饱、穿暖成为当时人民最基本、也是最迫切的想法,在普通下层人民(奴隶、雇佣农、自由农)眼中能吃饱、穿暖就是生活富裕的象征,是只有少数人才能享有的幸福。人们也就习惯从饮食来辨别家庭贫富、生活好坏以及个人的身份地位,所以以饮食来喻人的贫富,比如饱食暖衣、食前方丈:吃饭时摆了一尺见方的食物,形容极为奢华。靡衣玉食:穿着华丽之衣,吃着精美之食,比喻豪华奢侈的生活。缺食无衣(缺衣少食):缺吃少穿。比喻非常贫穷。
孔子曾称赞颜回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里孔子从颜回饮食简单却能安贫乐道的品行,将饮食与人物的品行联系起来,以饮食来喻人的德行的词语也很多,比如酒囊饭袋:盛饭的口袋,挂衣的架子,比喻无用的人。膏粱子弟:膏粱,肥肉和细粮。指无所用心过着奢侈享乐生活的富贵人家弟子。饕餮之徒:饕餮,传说中贪吃的猛兽,形容贪吃的人。拿酸作醋:对别人的请求故意表示为难来提高自己的身份。不为五斗米折腰:语出唐?房玄龄《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鱼肉百姓:用暴力欺凌残害老百姓的行为。
十九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说:“一个民族的词汇和文法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特点”。“衣食住行”是中国人经常挂在嘴上的四个字,也是我们日常关注的对象,在汉语里也有许多以饮食来教人做人、做事的道理的。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语出《论语?乡党》,米舂得越精越好,鱼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做事、做学问要精细。贪多嚼不烂:吃多了消化不了,比喻盲目求多却难以运用。众口难调:原指各人的口味不同,很难做出一种饭菜,使所有人都感到可口。比喻很难让所有人都满意。 无米之炊:做饭却没有米,比喻没有必要的条件不可能出成果。 饮水思源:喝水时想到水源,比喻不忘本。 添油加醋:比喻夸大事实,增添原来没有的内容。
在歇后语、谚语中也有不少是饮食文化的沉淀,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某些汉语固有词语,它在反映词汇意义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汉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的反映,具有汉民族文化的特色,为一般外国人所不熟悉。”这些与饮食有关的歇后语和谚语往往除了字面意思以外还蕴涵着更为深刻的比喻意义。
(1)歇后语中比较常见的有: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吃香蕉剥皮——吃里爬(扒)外
(2)谚语中比较常见的有: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吃什么斋念什么佛
煮饭要有米,说话要有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