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换个角度看90后.doc
换个角度看90后 摘要:90后,自私、急躁、易怒,个性张扬、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但是好奇心强,知识面广,表现出极强的思维能力;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只要我们换个角度来看问题,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关键词:90后 个性张扬 换个角度 问题 一、我们的学生 一位教师假如一辈子都从事教学工作的话,至少要和“三个年代”的学生打交道,而不同年代学生的个性显然不同。如:工作狂基本上是70后;80后拒绝加班;而90后拒绝上班。70后无任什么时候,看到有站着的领导,都会马上给领导让座;80后崇尚上下级平等;而90后呢,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 “90后”的学生追求快乐,追求幸福,但不愿付出,缺乏毅力; “90后”的学生过分自我、张扬个性,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所以,现在老师的感受是:学生一代不如一代,教师越来越难当。 二、新闻报道 7月22日,浙江教育科技频道播放这样一条新闻:“每个进入淘宝网工作的人,无论胖瘦、高矮,都必须在3个月内学会靠墙倒立。男性需保持倒立姿势超过三十秒才算过关,对女性的要求稍低些,十秒即可,否则不管你有多大的才能只能卷铺盖走人” 。据说这是阿里巴巴老总马云立下的规矩,并将之作为企业文化精髓。随后记者采访一些员工能否接受这种行规,他们都说可以接受。一位叫黄佳的员工解释 “倒立”有两个含义:一是锻炼身体;二是换个角度看世界(源于蚂蚁撼大象的故事,用倒立的视角,最后成功了)。 三、新闻启发 教师之所以感受到教育的“难处”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并且总把对上一届学生的要求作为对下一届学生要求的“底线”。稍有逊色,就感到不满、紧张、恐慌。实际上,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变化的、活跃的个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什么‘绝对’的参照物,教师应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学生,教育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地震前,各种媒体对“80后”有许多负面的报道:叛逆、自我、冷漠、张扬、缺少责任感,无历史感,不懂思想,堕落不堪。地震后,勇敢、坚强、奋起、善良、有情怀、有作为、有爱是用来描述半月前还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80后”。 其实地震前后,80后还是80后,他们也没有垮掉,也没有神起,只是世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他们罢了。同样道理,假如我们老师换个角度去看90后的学生,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来看90后,也许对“教育”就不会那么悲观。 四、教育案例 案例1 董某,90后,是一位聪明但非常倔强的男孩,单亲家庭,和母亲生活在一起,长辈们都很宠着他,什么事都依着他,他认为自己在家里的行为是“民主”。甚至想把这种“民主”推广到学校。据原班主任反映:他聪明但懒惰、不喜欢做作业、过分自我、什么事都喜欢论理、经常和老师顶嘴。董某因为聪明、好玩在班里有他的一个圈子,他的行为好坏直接影响班风、班貌。俗话说:“擒龙要擒首”。所以,向他原班主任了解情况后,我决定换个角度去俘虏这位“龙首”。 一个星期五的下午,班级学习委员在作一周学习小结,点出一些作业有问题的学生名字,董某也在其中。下课了,我留下了这些学生,当中有好几个是董某圈子里的人,唯独刘某没被留下。他离开座位时的那种“纳闷”、“好奇”、“失落”的表情还让我记忆犹新,在平时,如果董某没完成作业老师都不会放过他,因为他也算是“优质生”,今天老师怎么当我不存在呢?老师今天留下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再说,他圈子里的人还在,想玩也没人玩,他在教室外徘徊着。这时,我故意放大了声音:“同学们,现在已经是放学的时间,也是老师休息的时间,为了作业上有困难的你们,老师愿意放弃休息时间,义务为你们补课,你们愿意吗?他们齐声说,愿意。可是某些同学却不尊重老师的劳动,埋怨老师剥夺他的休息时间,用故意不做作业或少做作业来抵制老师的额外辅导。你们说老师有没有必要在这种同学身上花时间?他们说:“没有”。门外的他,此时的心里滋味只有他自己最清楚。那次的隔墙教育效果比以前的当面教育好多了,因为,从那以后,董某没有故意不做或少做作业,也许,他在想:“我不做作业,老师已不把它当回事,这样,不就误了自己的学业吗?”这时候,“聪明”对董某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案例2 不管什么时候进教室,我有个习惯――在教室里走一圈,看看桌椅的排放,瞧瞧地面是否干净,看看学生有没有异常表现,以便及时发现情况。一天下午第二节课,我一踏进教室就发现饮水机旁洒了一滩水,我的脑神经立即紧张起来,心想:要么是学生随便浪费水了,要么就是他们把水挪作他用了,不然桌上不会湿那么一大块了。有些人见我盯着那堆水不放,心里直发毛,低下了头,我更觉得有事。我压低声音问:“有没有人能给我解释一下,前面的水是怎么一回事?”按我一向处理事情的风格,学生们觉得还是早点说了比较好,于是纷纷举手告诉我,原来是班上有人用饮水机里的热水捂手保暖,这个冬天的确很冷,一下课,大家都挤到前面来抢热水,你挤我碰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