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四大金刚.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海四大金刚

四大金刚——大饼、油条、粢饭、豆浆。 直到二十年前,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还能看到它们义结金兰的身影。清晨,天蒙蒙亮,薄薄的一片月亮还浮在空中,像块融化的水果糖。此时简陋的大饼摊里,日光灯泻下一片刺眼的白光,灶膛里的红蓝色火苗快活地蹿起,舔着铁锅的边缘。师傅们正忙得不可开交,身上的工作服已有好几天没洗了,与灶台频频摩擦的那个部位已留下一条污痕。我小时候还看到过小徒弟坐在地上呼嗒呼嗒拉风箱,推的时候下巴磕在膝盖上,拉的时候,后背又几乎要着地了。那是非常累人的活,若是天热,小徒弟必定赤膊,汗水将裤腰濡湿。 如果西北风正紧着,从东西两头赶来的顾客一个个缩紧脖子,将小店油嗞嗞的棉门帘一撩,一头扎了进去。 两只大饼,一根油条,一碗豆浆,加起来才一角几分。这是上海人最最典型的早餐。 豆浆要咸的还是甜的?卖筹码的女营业员会问。咸的!老上海当然都喝咸浆。 两个齐腰高的杉木大桶搁在灶台边,散发出很好闻的松脂气息,里面存着温热的豆浆。两个接上铝皮桶身的铁锅坐在灶台上,师傅用一把接了木柄的紫铜勺子一勺勺地提起豆浆,装入顾客的锅子里——这是外卖的。或者盛在碗里,一勺正好一蓝边大碗——这是堂吃。眼看锅里豆浆少下去了,就从木桶里舀起一罐来加进去。 豆浆是在工场里磨好并煮过的。磨豆浆是很辛苦的活,头一天要将黄豆洗过浸泡,然后灌进电磨里磨。旧时是用石磨磨的,更累人。磨好的豆浆要滤去豆渣,撇去泡沫,然后赶在天亮前煮熟,在夏天它非常容易变质。装豆浆的盛器必须洗得非常干净,稍留杂质,豆浆也会变质。豆浆原来是很娇嫩的东西呢。豆浆必须煮熟,半熟的豆浆吃了立马拉肚子。 路边小店的豆浆是烫嘴的。老上海就爱喝烫嘴的豆浆,大热天喝得满头大汗,过瘾。咸浆里有油条片、榨菜末、虾皮、葱花——过去还有紫菜,加一小匙兑了一点醋的鲜酱油,师傅提了一勺豆浆,高高举起,飞流直下般地冲进碗里,最后再淋上几滴辣油。豆浆煮得烫嘴,加上高冲而下的姿势,碗里的咸浆就会起花。喝起来不光味道鲜美,而且赏心悦目。 甜浆就是加糖,小孩子才喝,没有一点情趣的东西。现在有些店里有冰豆浆供应,大热天灌它一扎确实爽快,但要当心拉肚子。 好的豆浆应该有豆香味,浓。 那时候,草根阶层的上海人几乎天天喝豆浆,早晨见面打招呼:“豆浆喝了吗?”拿锅子、热水瓶买豆浆的队伍是上海早晨的街景。一度,为了方便老百姓买豆浆,有些店家还印了联票,一月一买,三十小张,撕一张给一碗,很方便。许多温老具贫的便民服务项目都被市场经济大潮冲走了。所谓人情浇薄,有时就体现在细节中。 大饼,与豆浆一样也有咸甜两种。甜大饼很简单,白砂糖加一点面粉就是馅心了,裹拢来擀成椭圆形,刷一层饴糖液,再洒几粒芝麻就成了。白砂糖加面粉是为了增加黏度,防止咬破后糖液直接流出来烫了嘴舌。咸大饼做起来比较费手脚,擀成长条,刷一层菜油,抹盐花,抹葱花,卷起来,侧过来擀成圆的,就是圆大饼。若是直接擀,就成了方的,烘熟后两头翘起像一块瓦片,这是过去的做法。后来都做圆的了,大约是省力吧。 过去烘大饼是用小缸炉。选一口缸,凿去底,倒扣在炉子上,外面再抹厚厚一层黄泥,为的是保温。大饼抹了水贴在内壁上,炉子里烧的是煤球,不一会炉内飘出了香味,用火钳一只只夹出来。大饼表面是金黄色的,葱花绿,芝麻白,饼底有焦的斑点,远看如乌龟腹。咬一口,松脆喷香。 吴双艺演滑稽戏,说有一个老上海吃大饼,一粒芝麻掉进桌缝里了,他就借与人说话的机会猛拍桌子,使桌缝里的芝麻弹出来,然后手指一按,塞进嘴里,一脸的满足。我小时候吃大饼也是一粒芝麻都不肯放过的。 我还吃过豆沙大饼,边缘部分是勒了几刀的,形如海棠,并让里面的豆沙馅露出来,好看,也防止豆沙受热后胀爆皮子。三年自然灾害时我还小,嘴馋,老是惦记甜大饼,有一次总算吃到了,一咬,里面是山芋馅的!那时候白糖供应匮乏。 烘大饼的师傅很辛苦,据说手臂上没有一根汗毛。你想啊,每只大饼都要用手伸进炉膛里贴,与火焰近距离接触,裸露的手臂上哪还有汗毛啊。后来技术革新,小缸炉废除了。用砖砌一个槽,就是炉子了。在铁板上贴几块薄薄的耐火砖,搁槽上翻转,大饼直接贴在耐火砖上,就用不着将手伸进炉膛了。用槽子做出来的大饼不香——这是老上海说的,但师傅们因此免受其苦,应该支持。 大饼有个堂兄弟——香脆饼。材料一样,只是做法不同。一般在收市前,顾客寥落了,做好的大饼堆在灶台的白瓷砖上,师傅就将几只大饼擀得再薄些,芝麻多洒点,贴在炉膛最佳的位置,火要小,烘烤时间长些,夹出来就是香脆饼。通体红亮红亮,咬的时候得用手掌托着,咯吧一声,脆得掉渣。只有跟师傅混熟了,他才卖两只给你。 大饼还有一个小表弟——老虎脚爪。面团里和了糖粉,做成馒头样,以中心为交叉点,用刀在上面剞出等分的三刀,稍稍掰开,使刀面分开,行话叫做“开花”。上面刷饴糖液,送入炉膛烘烤。烘好后真像一只老虎脚爪,掰开来咬一口,松脆。外观也极具风俗性

文档评论(0)

80019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