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论文解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论文 题 目:聚苯胺合成及掺杂机理的研究进展 院 系: 化工与能源学院 班 级: 化学工程与工艺 三 班 姓 名: 刘 生 学 号: 20080300513 任课教师: 苏 媛 聚苯胺合成及掺杂机理的研究进展 (刘生 化学工程与工艺三班 20080300513) 【摘要】:近年来聚苯胺因其优良的性能而备受关注,其合成方法和复合材料的性能一直是聚苯胺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介绍聚苯胺的合成方法以及对聚苯胺的掺杂机理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聚苯胺,合成,掺杂机理 Development of synthesis and doped mechanism of polyaniline (liu sheng ;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lass 3; 20080300513)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polyaniline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because of its excellent properties. The study on its synthesis and doped mechanism is always one of the major research contents of polyanline.In this paper, the chemical and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methods and doped mechanism of polyanline are reviewed 【Keywords】:polyanline, synthesisi, doped mechanism 引 言 半导体金属氧化物传感器是目前主要的商业化的气体传感器,但在应用中存在选择性差、操作温度高、稳定性也不令人满意等问题。而以聚苯胺(PANI)为代表的导电高分子气敏材料由于价廉易得、合成和制膜工艺简单且可在常温下工作等优点,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纯的聚苯胺气敏材料存在选择性性差、灵敏度低以及稳定性欠佳等缺点,并且聚苯胺为共轭的刚性链结构,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低、成膜性能差,不易加工成型从而阻碍了它作为气敏材料在实际中的应用。所以,为了克服纯聚苯胺的缺点,通过选择合适的通用高分子材料与聚苯胺复合,提高其灵敏度和选择性;改善材料的加工成膜性能;同时使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从而能够更广泛地应用于气体传感器中。 聚苯胺的结构 聚苯胺早在1834年即被Runge[1]发现,并在本世纪被Willstatter[2]]称为“苯胺黑”。对于聚苯胺的结构,科学家们提出过许多模型,现已公认的是1987年MacDiarmid[9]提出的:即结构式中含有“苯-苯”连续的还原单元和含有“苯-醌”交替的氧化单元,如下图所示: 还原结构 氧化结构 本征态聚苯胺结构为: 图1-2 聚苯胺的一般结构式 Fig.1-2 General structure of polyaniline 其中x表示聚合度,y值表征PANI的氧化还原程度,其值可在0~1之间变化,不同的y值对应于不同的结构、颜色和电导率,详见表1-2。 表1-2 聚苯胺的不同状态及对应的导电率 Tab.1-2 Different forms of polyaniline and corresponding conductivity Y值 产物名称 类型 颜色 导电性 1.0 无色翠绿亚胺 中性 淡黄 绝缘体 1.0 无色翠绿亚胺 掺杂 淡黄 绝缘体 0.75 原翠绿亚胺 中性 蓝色 绝缘体 0.75 原翠绿亚胺 掺杂 浅绿 半导体 0.5 翠绿亚胺 中性 深蓝 绝缘体 0.5 翠绿亚胺 掺杂 绿色 金属态 0.25 苯胺黑 中性 蓝黑 绝缘体 0.25 苯胺黑 掺杂 蓝色 绝缘体 0 全苯胺黑 中性 紫色 绝缘体 0 全苯胺黑 掺杂 紫色 绝缘体 2、 聚苯胺的用途 2.1 聚苯胺在金属防腐方面的应用 金属腐蚀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由腐蚀引起的破坏事例遍及所有使用金属的场合。据统计,每年由于腐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相当于金属年产量的1/3,造成的损失非常巨大[3]。1985年,DeBerry[4]发现,在酸性介质中用电化学法合成的聚苯胺膜能使不锈钢表面活性钝化而防腐,这一特点引起了人

文档评论(0)

338945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