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灿烂辉煌的贡山农业
灿烂辉煌的贡山农业
一、基本情况
贡山县地处云南省西北边陲的滇、藏、缅结合部,位于东经98°08′~ 98°56′,北纬27°29′~28°13′之间。东与德钦县、维西县接界,南与福贡县为邻,西与缅甸国接壤,北与西藏自治区接界。与州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六库相距248公里。全县有独龙、怒、傈僳族、藏、纳西等十六个少数民族,是我省七个人口较少民族--独龙、怒族的聚居地,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6%。全县幅员面积4506平方公里,辖茨开镇、丙中落乡、捧当乡、普拉底乡、独龙江乡四乡一镇,26个村民委员会,2个居民委员会,239个村民小组,9617户,34562人,其中农业人口28884人。
二、农业机构设置情况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1956年设立农业结构来,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贡山县农业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断得到加强,现有试验基地50亩,职工78人,拥有作物栽培、植物保护、园艺、农业经济管理等大中专毕业人才75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中级农艺师8人,助理农艺师40人,技术员16人。局下设农技推广中心、财务室、经作站、农经站、电脑办、农机监理站、农机培训中心、种子站、水产站及四乡一镇农技(经、机)推广站等十几个科室、站、所,形成了专业全面、功能齐全的一支农业科技队伍。经过几代农技员与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贡山农业取得了灿烂辉煌的成就。
三、贡山农业历程
自治县成立初期,贡山农业机构仅为贡山县人民政府下设的一个科室,当时,贡山县土地总面积600万亩,境内生产方式十分落后,农业基础极其薄弱,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虽然有耕作农业,但多数地方为刀耕火种和采集狩猪为主的原始农业,那时由于尚未学会内地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还不会施用肥料,只利用自然肥力来种植庄稼,所以固定耕地所占比例很小,不固定的火山轮歇地约占45%,半固定的陡坡手挖地约占25%,基本固定的半坡犁牛地约占30%。在独龙族地区,被称为“香木朗”的火山轮歇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50—75%,被称为“期蒙木朗”的水冬瓜地(粮林季节种的较肥沃的半固定耕地)约占耕地面积的25—45%,被称为“洁白”的家庭园地只占耕地面积的4—7%,无一亩水田。农作物平均亩产为10公斤,农业生产停留在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原始发展阶段。如今针对这一情况,一是老一辈农业技术员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农村,大量发放传统的铁制农具,并教之以基本农田开垦、积肥施肥、兴修整修水利等技术。同时,引导各族人民逐步改变原始的耕作方法,利用每年的冬季农闲,在自己在居住地附近或较为平缓的坡地,河滩上捡石垒埂,逐年改造,变坡地为梯地、变梯地为水田。(仅1953年就开垦了600多亩水田)。并通过加强农作物的中耕薅锄、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等措施,促进了耕作土地的逐年固定。随着生产的发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全县的耕地面积也在不断增加,1957年全县耕地面积比1952年增加73%;1983年耕地面积有74389亩,其中固定耕地46160余亩。固定耕地面积比解放初期增加一倍多。二是加强了农业科技措施推广,自“九五”以来,全县先后成功引进玉米、水稻、小麦、油菜、蚕豆、碗豆等蔬菜水果优良品种上百种,各种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数十种。每一个品种、每一项高产栽培技术措施都经小区试验示范后,在推广到大田生产当中,由于各种农作物良种及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的成功推广,使各种农作物亩产都创下了历史新高,玉米最高亩产达 723.5公斤;水稻最高亩产达719.3 公斤;粮食产量最高达300万公斤比解放初期翻了几翻。三是通过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和新项目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许多科技成果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表彰。其中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表彰2次、二等奖2次、;获得省农牧渔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表彰2次、二等奖5次、三等奖10次;获得州级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表彰1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5次;获得省人民政府表彰先进集体一等奖表彰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4次;获得州级人民政府表彰先进集体表彰5次;18人获得省部级先进个人表彰;20人获得地厅级先进个人表彰;220人获得省农牧渔业厅科技进步成果奖。
四、“十五”期间农业取得的成就。
1、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稳步增长。2001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127025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108467亩。由于退耕还林后,2005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99616亩,比2001年减少27410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0928亩,比2001年减少27539亩,加之小春灾害严重,造成粮食总产量减少。但自2001年以来,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保持稳中略增,即107公斤、101公斤、113公斤、110公斤、114公斤/亩。
2、农村经济运行平稳。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4695万元(不变价),农村经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