朊粒病.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朊粒病

概述 朊粒病是由一类特殊的传染性蛋白粒子(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prion)所导致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引起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TSE)。 TSE是一特征性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退化性疾病。临床上出现痴呆、共济失调、震颤等症状,随即昏迷死亡。 概述 经典的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是由Creutzfeldt和Jakob发现的人类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病、亚急性海绵状脑病或早老性痴呆病,是人类朊粒病的一种类型。 1982年美国神经和生化学家 Prusiner 发现了朊粒。Prusiner因此荣获1997年 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 关于prion的译名 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 朊——传染——粒子 朊毒粒? 朊病毒? 朊毒体? 朊毒子? 生物学特性 没有核酸,只含蛋白,但是能够自我复制; 人类和动物细胞能够表达氨基酸序列与朊粒相同的蛋白—PrPc(cellular isoform of PrP); 基因突变或其他因子诱导后PrPc转变为致病性的PrPsc (scrapie isoform of PrP); PrPsc可能利用宿主的核酸“自我”复制; 耐蛋白酶,耐热,耐多种化学物质。1N NaOH可部分灭活。 疾病分类 人类朊粒病: ?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及其变种(variant CJD,vCJD)。 ?格斯特曼综合症(Gerstmann-Staussler-Scheinker,GSS)。 ?库如病(Kuru病)。 ?致死性家庭性失眠症(FFI)。 疾病分类 动物朊粒病: ?羊瘙痒病(scrapie); ?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或称疯牛病(mad cow disease,MCD); ?传染性水貂脑病(transmissible mink encephalopathy,TME); ?慢性消耗病(chronic wasting disease,CWD). ……等 传染源 朊粒病是人畜共患病 患病的人和动物均是传染源 带朊粒者? 传播途径 医源性:组织移植、电极植入 生物制剂:脑垂体提取物 畜产品及含有朊粒的动物组织:污染 消化道:kuru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血液途径;输血等 其他:化妆品 人群易感性 一般人群对朊粒普遍易感 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 可能与遗传有感 流行特征 年龄和性别分布:老年为主,但nvCJD可发生于青年,kuru病可见于儿童,男女比相近。 地区分布:有发病先后的可能,但不会固定或特别多发于某个特定的地区或国家。 从克雅病的传播发病看朊粒病的流行特征: ?散发性 ?遗传性 ?医源性 ?新型变异型克雅病(疯牛病?) 病理特征 所有朊粒病都具有类似的神经病理变化: ?弥漫性神经细胞丢失 ?神经元的退行性变 ?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 ?淀粉样斑块形成 ?神经细胞空泡形成 脑组织呈海绵状改变或白质脑病 病变处无炎症反应 大体观呈萎缩改变 致病机制 朊粒激活寄主细胞中的朊粒编码基因,朊粒得以复制繁殖 PrPc仅存在α螺旋,而PrPsc存在多个β折叠。基因突变也可导致细胞型PrPc中的α螺旋结构不稳定,至一定量时产生自发性转化,β片层增加,最终衍变为PrPsc型,并呈指数级增加。 PrPsc可胁迫PrPc转化为PrPsc,实现自我复制,并产生病理效应。 大量PrPsc从细胞释放后在脑组织聚合,沉积于神经组织组成特殊的淀粉样斑块,进一步发展为海绵状脑病。 潜伏期 较长,可达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 CJD潜伏期1.5~10年,甚至长达40年以上; Kuru病潜伏期长短不一,约为4~20年; 疯牛病的潜伏期也可达4年。 临床特征 渐进性的精神、神经症状 特异性或典型性不强 CJD 呈散发,平均发病年龄65岁左右,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 以痴呆、行为异常起病,且进展迅速; 肌阵挛,常由惊吓引发,并渐进加重; 继续发展,多会出现锥体外系及小脑损害表现,包括行动迟缓、肢体僵直、眼球及肢体震颤和共济失调; 典型表现往往是先出现痴呆后有共济失调。约半数患者尚可出现皮质脊髓通路的功能异常; 视觉异常,如视野缺损和视觉丧失等; 大多在起病7~9个月后死亡。 nvCJD 可能是疯牛病传播于人的表现; 特点:发病年龄轻,多在30岁以下; 病程较长,平均1个月左右; 临床表现以感觉异常(如疼痛、感觉迟钝或麻木)和精神症状(如抑

文档评论(0)

dream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