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异化翻译理论看《华夏集》中的战争诗歌.docVIP

从异化翻译理论看《华夏集》中的战争诗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异化翻译理论看《华夏集》中的战争诗歌.doc

从异化翻译理论看《华夏集》中的战争诗歌 摘要:《华夏集》是庞德在1915年出版诗集。本文以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为研究视角,从时代背景、翻译策略和目的分析了影响庞德翻译《华夏集》中三首战争诗歌的主要因素。本文认为,庞德《华夏集》的成功主要原因是:反映了一战时期欧洲人民的精神诉求以及庞德充满异域情调的译文。庞德《华夏集》为改革新诗运动提供了创作灵感。 关键词:《华夏集》;战争诗歌;庞德;异化翻译理论 中图分类号:I71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162-02 作为意象派重要代表人物,诗人兼翻译家庞德的《华夏集》在出版之初就在美国文坛引起了轰动。由于深受中国古典诗歌中创作手法的影响,庞德精心地选择了一些能够引起当时欧洲读者产生共鸣的战争题材,同时庞德也有意通过翻译这些作品影响19世纪欧美文学界的写作风格。在翻译《华夏集》中的战争诗歌时,庞德有意识地采取了模仿中国古诗写作风格,大胆地采用异化翻译方法,使《华夏集》直至今天仍引人关注。 一、异化理论 1812年,施莱尔马赫在就不同的翻译方法发表演讲时指出,翻译“有两种方法:要么译者尽可能让作者居安不动,让读者去接近作者,要么译者尽可能让作者居安不动,让作者去接近读者[1](6)。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中,施莱尔马赫显然倾向于第一种,并将他提倡的翻译策略纳入到文化政治的议程中,期望文化精英通过异化翻译来改进民族语言,进而影响本民族文化的形成[1](6)。1995年,韦努蒂根据施莱马赫提出的翻译策略提出:“译者可以选择异化的译法(异化翻译策略),离经叛道,把国外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表现出来,把读者送到国外去。”[1](6)也就是说,韦努蒂提倡译者在译文中要体现出原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这样才有利于译入语民族文化的重构,有利于以异化为基础的文化身份。 二、《华夏集》选材的异化 异化翻译者通常在翻译之前非常注重选材,因为通过选材,译者可以有目的地将原语材料所涵盖的文化背景、创作手法等传递给目的语读者,从而达到改进目的语“文学”的目的[1](86)。异化翻译策略的目的之一是要达到传播其文化政治的目的。18、19世纪之交,施莱尔马赫提出异化翻译的“异”指的是对原文的精心挑选,开创一种独特的话语来对抗法国文化霸权,从而达到其政治文化目的。同样,作为意象派代表人物兼译者的庞德1913年拿到费氏手稿,于次年侨居英国,此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政府一味重视前线战争胜利而对战士们的悲苦漠不关心,人们生活苦不堪言。战争不仅导致了人们生活艰辛,充满动荡,还使亲人朋友分离。为了凸显残酷的战争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以此启发读者,庞德从费诺罗萨的手稿中精心挑选了3首关于战争的诗歌录入《华夏集》,更以一首《诗经》的名为《小雅?采薇》的战争诗歌作为开篇以警醒世人战争带来的恶果。《华夏集》第一次把当时欧美读者和译者最感震动的题材――愁苦和战乱之苦―突出地表现出来[2](166)。《小雅?采薇》描述了一位刚刚结束战争的士兵在艰难的回乡返家途中回忆自己的艰苦的军旅生活和激烈的战斗场面。在译诗中,庞德以战士的口吻以及悲痛的语调将其艰苦的生活和饱受困苦的精神世界展现出来:“When anyone says Return, the others are full of sorrow. Sorrowful minds, sorrow is strong, we are hungry and thirsty.”短短的两句诗中,反复出现的表达战士们内心世界的“sorrow”和急切的思归之情“return”表现出战士们内心受到的煎熬;而句末的“hungry”和“thirty”则表达出艰苦的战时生活让战士们在生理上受到的煎熬。“Horses, his horses even, are tired. They were strong. We have no rest, three battles a month. By heaven, his horses are tired”:一个月三次战争甚至将军曾经健壮的马匹都坚持不下去,更何况是一般的士兵!诗歌的结尾的两句诗,庞德更是将单数的主语换成第一人称复数形式,直指面对恶劣的战争环境,下至士兵,上至将军,征战沙场的人都满怀悲伤。这首诗歌从小人物的角度道出了战士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曾有学者评论说:“《采薇》可以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正是借用了中国这首著名的厌战诗,庞德表达了内心的厌战情绪。庞德曾批评维多利亚时代的诗歌含糊不清,注重感情宣泄、矫揉造作……读者无法真正感受到诗人的真实感情[3](132)。作为意象派代表诗人,为了推动新诗的发展,庞德竭力提倡在创作诗歌要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