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性质 第二节 关于态度与品德形成与改变的几种理论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性质 一、态度的性质 二、品德的性质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一、态度的性质 1、态度的定义: 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这一定义表明,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不是实际的行为,但这种内部状态使得某种行为的出现成为可能,或者这种内部的准备状态,会对个人的某类行为产生较大影响。如个体具备了尊老爱幼的态度,那么在公共汽车上就有很大的可能为站着的老年人让座。 态度是指个体对自己和对外部世界的客体、人、情境或任何其他抽象观念或政策等的喜爱或讨厌的评价性反应。 2、态度的构成: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行为倾向成分 心理学家一般认为,态度是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倾向因素组成的。认知因素涉及对态度对象的认识。态度总是有一定对象的,可以是具体的人、物、事件,也可以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如勇敢、困难),还可以是制度(如考试制度、考勤制度)。有关态度对象的观念,即为态度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是个体对态度对象认识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评价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如喜欢、厌恶、同情等等。行为倾向成分是个人对态度对象准备作出某种反应的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而非实际的行为。如“有问题想与其他同学讨论解决”、“想去打篮球”、“想去教室看书”等等就属于行为的倾向,这种倾向并不是实际的行为,但有可能导致相应行为的出现。态度的三种成分一般情况下是协调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出现不一致,如道理人人都懂,但要在思想情感上转变就比较困难。 二、品德的性质 1、品德的定义 :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特征。 2、品德的构成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一)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又称为道德认识,包括对一定的道德知识的掌握,把这些知识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变为信念,并以此评价自己和他人的道德行为。 一位穷苦的妇人带着4岁的男孩再次来到了孩子最感兴趣的摄影店。在一架快照摄影机旁,孩子说:“妈妈,让我照一张相吧。”妈妈很慈祥地说:“不要照了,你的衣服太旧了。”孩子沉默了片刻,抬起头来说:“可是,妈妈,我仍会面带微笑。”面对生活的摄影机,只要你拥有高雅的生活情趣,你就能坦然而从容地展现你的微笑。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和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大致有三种: (1)直觉的道德情感 (2)形象的道德情感 (3)伦理的道德情感 (三)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指人自觉的确定目的、排除内外障碍、将道德行为付诸实现的心理过程,是道德观念的能动作用。 (四)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进行的各种具体行动,是实现道德需要、道德动机的手段。 在品德的心理结构中,各种心理要素是彼此联系、互相影响的,在人的道德生活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态度与品德两者涉及的问题基本上是同质性的,有时难以把两者严格区分开来。如与态度的组成成分类似,品德也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成分构成。 态度的范围更为宽泛,品德反映了人们的态度,但并非所有的态度都属于品德。 品德更加稳定,是性格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成分,是价值内化程度最高的态度。 态度和品德是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从价值观内化的角度阐明了这两个概念的密切联系。他们认为,价值观的内化有四种水平:一是接受,如教师向学生宣讲雷锋精神,学生愿意听。二是反应,如学生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向雷锋学习的活动。三是评价,如学生按价值观准则行动后获得了满意感或愉快感。四是组织,即通过组织克服不同价值标准的矛盾和冲突,最后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上述价值观内化的各级水平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当价值观内化达到“组织”水平时,价值标准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这时形成的稳定态度又称为品德。可见,态度与品德涉及的是同一性质的问题,所不同的只是价值观内化的程度不同。 第二节 关于态度与品德形成与改变的几种理论 一、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三、认知失调理论 四、道德认知理论的教育含义 一、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1.巴甫洛夫:条件刺激(如白大褂)与无条件刺激或信号刺激(如打针)匹配,形成态度反应(条件反射,如儿童害怕穿白大褂的医生)。使刺激带上情绪意义。 2.斯金纳:某种态度反应(喜欢学习)得到强化(获得好成绩),反应形成并保持。成功体验增强态度,失败体验削弱态度。 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