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2解答.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5,战国以来,铁农具的广泛使用,经济开发加快,对森林的获取力度开始加大。 6,唐北宋时期黄河流域仍为中国文明的中心之地,经济开发的强度加大,林地多被垦殖为农田,而对森林的采伐规模也在扩大。 7,明清时期,虽然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东移南迁,但黄河流域的经济开发强度仍很大,森林和草原植被受到损失,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更低了。 8,黄河流域森林资源丧失的原因 (1)5000年来人类活动的影响。 (2)气候向干冷演变,森林资源也受此影响,生存、保护和再植都越来越困难,森林植被类型越来越单一。整个森林生态系统越来越脆弱。 二 明清皇木采办和南方森林资源的损耗 1,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楠木、柏木成为明清两朝重大营造采办的对象。 2,修建宫殿、陵寝都大量在南方地区采办皇木。 3,楠木、杉木等资源受到致命摧残。 三,近400年来南方山地垦殖与森林资源的损耗 1,山地垦殖运动是南宋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东移南迁后的经济结构上的突变。 2,清代中叶以来中国人口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 3,普遍种植玉米、红薯、马铃薯等高产旱地作物。 4,破坏了森林和生态系统。 中国历史地理 王进锋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第二章 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一, 三四千年前的温暖湿润气候 1,黄河流域在5000年前处于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之下 (1)关中地区,发现有獐、竹鼠等。 (2)京津地区,发现了大量阔叶树种花粉带;水蕨。 2,辽河流域的气候较今温暖 东北三江平原和长白山区在距今7000—6000年,已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三江平原存在以阔叶林为主的森林草原景观 3,长江流域5000年前的气候较今温暖湿润 (1)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发现了孔雀、苏门犀、亚洲象、水鹿等喜温暖的动物。 (2)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象、犀等动物的遗骸。 4,中国西部内陆仰韶时期的气候也比较温暖 西藏境内发现了獐、鬃羚、马鹿等喜暖的动物遗骸。 5,夏商时期中国仍处在气候温暖的环境下 (1),《夏小正》,一般认为是夏代末期的农家历。它所记载的气候比《月令》时期温暖。 (2),商代的甲骨卜辞中有猎获犀牛、狩猎大象的记载,说明当时黄河流域的气候比较温暖。 甲骨文中捕象的卜辞 《合集》10222 ……不雨。 ……其雨,之夕,允[雨]。 ……今夕,其雨。 ……获象。 甲骨文中捕获犀牛的记载 《合集》10403 《合集》10403 贞:乎尼逐兕,获? 二,三四千年来的气候变迁 1,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中叶的西周时期,气温有所下降 (1)考古上未见喜暖动物的遗骸。 (2)周孝王时期,有长江、汉水结冰的记载。(《古本竹书纪年》) 2,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气候又转暖和 (1)根据《诗经》,今山东西部、河南东部及秦岭等地都有梅树的分布,而今天的梅树都分布在亚热带地区。 (2)根据《春秋》,公元前698年、前590年等年鲁国的冬天无冰。 3,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公元前2世纪中叶的战国至西汉初年,气候又有转寒的迹象 《淮南子》“橘树之江北,则化为枳”,反映了柑橘适宜生长的北界由淮河南转到了长江。 4,公元前2世纪中叶至公元2世纪末的西汉中期至东汉末年,我国东部地区又进入一个温暖期。 《史记·货殖列传》:“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这些经济作物的分布均较今日偏北。 5,公元3世纪初至公元6世纪中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又进入一个寒冷期。 (1)《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记载,公元225年魏文帝曹丕率大军至扬州附近的广陵城准备南伐,因是岁大寒,运河水道结冰,战船不得进入长江而罢。 (2)《晋书·五行志》、《魏书·灵徵志》里异常霜雪事件频繁出现。 (3)三国时淮河结冰。据竺可桢研究,280-289十年间每年的阴历四月还有霜。 (4)在这种气候背景下,形成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高潮,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五胡乱华”。 (5)北魏的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 (6)北方的汉民大量南迁,建立了很多侨置郡县。 6,公元前6世纪中叶至公元8世纪的隋唐时期的气候与今日相近。 (1)温润的气候造成农牧业分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 (2)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北线北移,产生多样性更明显。 (3)农作物生长时间增长,农作物生长周期缩短,复种指数提高。 (4)粮食总产量提高。 (5)水利建设成效显著。 (6)使得南方地区开发有了保证。 7,公元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的中唐至五代时期,为气候寒冷期。 (1)特殊的寒冷事件比较频繁,海州湾、莱州湾有海水冻冰的记载。 (2)韩鄂《四时纂要》记唐末关中地区石榴和板栗包裹才能过冬。 8,公元10世纪中叶至13世纪末的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气候温暖期。 北宋的今临洮一带,“夏田种麦,秋田中粟豆”,为冬小麦产区。 9,14世纪初至19

文档评论(0)

520139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