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天火之谜》(第2课时)汇编
温馨提示 小组合作学习三、四自然段,想想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先划出有关词语,再用几句简单的话来说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相同”能够和“相似交换吗?为什么? 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冷嘲热讽 富兰克林是怎样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的? 这是一次 的实验。(精心准备、危险、成功) 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怎么做呢?他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选择你们认为最合适的词语填空,并结合课文第4自然段的相关词句,说说这样填的理由。) 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请同学说说富兰克林做的是一个怎样的实验? 当读到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富兰克林真是一个勇于探索、敢于实验、愿为科学献身的人。 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富兰克林真是一个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人。 有人说过,了解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你就能了解富兰克林这个人。实验做到这里,你又了解到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呢? 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为后世做出了怎样巨大的贡献。 你从富兰克林身上学到了什么? 作业 1、将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这个故事写下了,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2、搜集科学名人的小故事,课后和同学交流。 * * 19 天火之谜 ________(谁)_______________(怎样) 解开了天火之谜。 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思考: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他注意观察、大胆推测? 你看出富兰克林······ 从“早就”和“大胆地推测”你读出了什么?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不足为奇”和“难以置信”各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不足为奇”说一句话吗? 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 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想象说话 富兰克林在研究雷暴的过程中 遇到了那些困难? 他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富兰克林并没有被人们的冷嘲热讽所吓倒,他不畏困难、坚持真理、勇于探索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这是一次精心准备的实验。 富兰克林在儿子的帮助下,把一只风筝放上了高高的天空。风筝上拴了一根细铁丝,用来吸收云中的“天电”。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上一段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 富兰克林在儿子的帮助下,把一只风筝放上了高高的天空。风筝上拴了一根细铁丝,用来吸收云中的“天电”。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上一段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富兰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住丝带。 拴了 结上 系着 一根细铁丝 麻绳 一段丝带 一把铜钥匙 风筝上( ) 绳子下端( ) 接头处( ) 细铁丝 麻绳 铜钥匙 丝带 乌云密布、雷电交加 把一只风筝放到高空,风筝上拴一根细铁丝 放风筝的线是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上一段丝带 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 富兰克林攥住丝带 这是一次危险的实验。 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 “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突然, 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 “之” 字, 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 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 比一比:当雷电交加的时候,你一般会在哪里? 勇敢无畏,敢于为科学献身 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 实验环境恶劣、恐怖 1753年,俄国科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风筝实验,当场被雷电击死。 血的代价,使许多人对雷电试验产生了戒心和恐惧。但富兰克林在死亡的威胁面前,依然没有动摇。当时研究电流实在没有合适的仪器,他竟然把电流通到自己身上,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8 单元综合评估卷(含答案及听力原文,无听力音频).doc VIP
- 常用电工仪器仪表使用方法PPT课件.pptx VIP
- 2025年广东省华医网公需课考题答案—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docx VIP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研究报告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物流园安全生产三项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度、操作规程)汇编.pdf VIP
- 2019年山东省广播电视技术能手竞赛(网络安全)答案.doc VIP
- (9月3日)铭记历史,吾辈自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初中主题班会课件.pptx VIP
- 07 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子站技术规范书(通用).doc
- 2025-2026学年小学信息科技湘教版2024三年级上册-湘教版(2024)教学设计合集.docx
- 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贵州选拔赛砌筑项目技术文件1.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