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的波动性》课件3汇编.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粒子的波动性》课件3汇编

§17.3崭新的一页:粒子的波动性 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 有记者曾问英国物理学家、诺贝尔获奖者布拉格教授: 光是波还是粒子? 布拉格幽默地回答道:“星期一、三、五它是一个波, 星期二、四、六它是一个粒子,星期天物理学家休息。” 如果你是布拉格教授,将如何机智地回答? 那么光的本性到底是什么? 光的本性 光的性质 实验事实 描述的物理量 波动性 粒子性 光学发展史 1672 牛顿 微粒说 T/年 惠更斯波动说 1690 麦克斯韦电磁说 1864 1905 爱因斯坦光子说 波动性 粒子性 光的干涉 光的衍射 光电效应 康普顿效应 ν、λ 密立根 光电效应实验 1672 牛顿 微粒说 T/年 惠更斯波动说 1690 麦克斯韦电磁说 1864 1905 爱因斯坦光子说 波动性 粒子性 1801 托马斯·杨 双缝干涉 实验 1814 菲涅耳 衍射实验 赫兹 电磁波实验 1888 赫兹 发现光电效应 1916 1922 康普顿效应 牛顿微粒说占主导地位 波动说 渐成真理 1672 牛顿 微粒说 T/年 惠更斯波动说 1690 麦克斯韦电磁说 1864 1905 爱因斯坦光子说 波动性 粒子性 1909 爱因斯坦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 粒子性 波动性 (具有能量) (具有频率) (具有动量) h h架起了粒子性与波动性之间的桥梁 一.光的波粒二象性 (具有波长) 1672 牛顿 微粒说 T/年 惠更斯波动说 1690 麦克斯韦电磁说 1864 1905 爱因斯坦光子说 波动性 粒子性 1909 爱因斯坦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 1924 德布罗意 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实物粒子既具有粒子性,也具有波动性。 二.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德布罗意原来学习历史,后来改学理论物理学。他善于用历史的观点,用类比方法分析问题。 1924年,他考虑到普朗克量子爱因斯坦光子理论的成功在博士论文《关于量子理论的研究》中大胆地把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实物粒子,如电子,质子等。于是他提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这种与实物粒子相联系的波称为德布罗意波. 爱因斯坦觉察到德布罗意物质波思想的重大意义,誉之为“揭开一幅大幕的一角”。 法国物理学家,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波动力学的创始人,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一个质量为m的实物粒子以速率v 运动时,即具有以能量ε和动量p所描述的粒子性,同时也具有以频率ν和波长λ所描述的波动性。 h 粒子性 波动性 二者通过h来联系 德布罗意波 (物质波)的波长 由于德布罗意博士论文独创性,得到了答辩委员会的高度评价,但是人们总觉得他的想法过于玄妙,无法接受。于是,有人质问:有什么可以验证这一新的观念? 如果你是德布罗意,将如何验证自己的观点? 三.物质波的实验验证 0.1nm X 射线照在晶体上可以产生衍射,电子打在晶体上也能观察电子衍射。 1927年 C.J.戴维森与 G.P.革末作电子衍射实验,验证电子具有波动性。 1. 电子衍射实验1 戴维逊和革末的实验是用电子束垂直投射到镍单晶,电子束被散射。其强度分布可用德布罗意关系和衍射理论给以解释,从而验证了物质波的存在。 探测器 电子束 电子枪 镍单晶 I a=0.215nm d=0.0908nm 电流出现了周期性变化 Ni单晶 d a 实验结果: 实验解释: 将电子看成波,其波长为德布罗意波长: 既然是波,电流出现最大值时正好满足布喇格 公式: 即: 实验装置: G Ni单晶 电 流 计 U B K 发射电 子阴级 加 速 电 极 显然将电 子看成微 粒无法解 释。 实验表明电流最大值正好满 足 M 1927年 G.P.汤姆逊(J.J.汤姆逊之子) 也独立完成了电子衍射实验。与 C.J.戴维森共获 193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屏 P 多晶薄膜 高压 栅极 阴极 1. 电子衍射实验2 电子束在穿过细晶体粉末或薄金属片后,也象X射线一样产生衍射现象。 此后,人们相继证实了原子、分子、中子等都具有波动性。 电子衍射图样 三.物质波的实验验证 2.电子双缝实验 1961年琼森(Claus J?nsson)将一束电子加速到50Kev,让其通过一缝宽为a=0.5?10-6m,间隔为d=2.0?10-6m的双缝,当电子撞击荧光屏时,发现了 类似于双缝衍射实验结果. 大量电子一次性的行为 电子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下的灰尘

文档评论(0)

550004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