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与通讯:引力波的科幻想象.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发现与通讯:引力波的科幻想象.doc

发现与通讯:引力波的科幻想象   在以往的科幻作品中,引力波除被作为宇宙探测与发现的重要工具,还被视为星际旅行的重要通讯工具。   “科幻小说视黑洞为宇宙时间机器,或者通往平行宇宙之门。可是真正的科学家发现,事实要比科幻小说怪得多。你会进入一个世界,这里极大即极小,极小即极大,这里现实和幻想等价。”好莱坞影星摩根?弗里曼在一档科普节目中如此解说。如果说在儒勒?凡尔纳的时代,幻想领先于科学的想象,在这个时代,科幻却往往跟在惊艳无比的科学发现之后,尤其是涉及引力波、黑洞这样超越人们认知的宇宙事物。当然,这并不妨碍科幻想象走得更为遥远和不羁。   几百年来,人类通过望远镜观察天体发射电磁波的不同波段,以了解浩瀚宇宙中天体的温度、年龄以及成分等特性,但截至目前,可观测宇宙的比例不到5%。1916年,爱因斯坦通过广义相对论预测了引力波的存在。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仅仅是弯曲时空的一种表现形式,引力波只是空间自身的震荡,并不像光波那样真正穿越空间而去传播。由于这种特性,科学家们逐渐意识到,引力波将为“我们的宇宙电影配上声音”,从而成为400年来探测寰宇最先进、最根本的工具。然而讽刺的是,最先进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本身却极难探测。有人做过统计,将“泰坦尼克号”巨轮每秒旋转一周,它的引力辐射还不到10-24瓦特。换言之,可探测的引力波主要源自超新星爆发、中子星高速自转、双黑洞旋转合并等剧烈宇宙事件。而通过对原初引力波的观测,人们甚至可以了解宇宙大爆炸发生后一兆兆兆分子一秒的引力辐射。   1974年,马萨诸塞大学的罗素?胡尔斯和他的老师约瑟夫?泰勒用射电望远镜发现脉冲双星PSR1913+16,并经过一系列严密的观测与计算,证明双星轨道距离的缩短,正是以引力波的形式损失能量的结果,从而找到引力波存在的间接证据。此后,随着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等引力波探测机构对探测器进度的不断升级,在许多物理学家看来,对引力波的直接探测已只是时间问题――终于,那声来自宇宙深处的“啵”,在2016年2月11日,得到学界公认。   与漫长精彩的引力波发现史相对应,在科幻世界的版图中,引力波的相关描述,主要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之后,也即它自身被证明存在之后。在这些作品中,引力波从最初的想象性描述,到探测与发现的工具,乃至变为星际通讯乃至文明威慑的强大武器。此外,缠绕于黑洞、虫洞、时空旅行等科幻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概念,引力波在更多时候成为一个重要的背景性存在。这一点,正如知乎网一位网友的评论:“多年以后,当人类造出曲速引擎开启星际殖民时代的时候,一定会回忆起证实引力波存在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感受引力波   在1989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复仇女神》中,艾萨克?阿西莫夫对重力波(引力波的另一翻译)有过这样的描述:“地球绕着太阳运行,就如同罗特绕行艾利斯罗。如果太阳系中只有地球和太阳,那么地球几乎永远循着相同路径运行。我说‘几乎’是因为随着运转,它将会放出重力波并消耗地球的动量,而这将会非常非常缓慢地将它带近太阳。我们可以忽略这点。”   阿西莫夫对引力波的理解无疑接近事实,只不过由于地球环绕太阳运动所产生的引力波过于微小,这种“进动”显得非常缓慢。然而,天文学家们已经观察到,当两颗中子星――超新星爆发的产物――彼此围绕着高速旋转时,由于引力波辐射带来的能量损失,两者运转轨道每年都要缩短将近1米。正是缘于这种观测,人类才寻找到了引力波存在的间接证据。   在200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重力矿场》中,史蒂芬?巴克斯特则直接描写了人眼看见的引力波――宇宙时空震荡中的真实涟漪。在小说情节设定的奇异时期,“银河系的每一颗恒星都燃烧干净之后,遗留下来的残骸演变成了一个中央黑洞”,城市成了一个包含着巨大黑洞的巨网,人类则依附在城市的支柱之上。故事的主角安丽科,亲眼目睹了城市中“正在合并中的巨大黑洞,它们的地平线扭曲了,质量融合时凝固的引力波浪在表面清晰可见”。而根据虫洞研究专家基普?索恩在《星际穿越》(为阐释同名电影背后科技所作)一书中的解释,安丽科要看到如此景象,除非像电影《星际穿越》中掉入黑洞的库珀一样,处在超立方体之中。   除了原理的描述,以及视觉的冲击,科幻作家还渴望描述引力波带给人更直观的感受与体验。斯蒂芬?莱哈德在1985年出版的小说《太空烽火》(又译《探奇费瑞亚》)中,描写了托勒等人在驾驶“西风之神号”飞船穿越虫洞时,所感受到的强烈冲击:“托勒感到一股重力在拉动他的肠子,血往上涌,眼前一片模糊,身子轻飘飘的,好像自己要飞起来一般,可胸部却像被人放上了沙袋一样的窒息难耐,骨头也变得像铅块般地沉重。重力环绕着他,他的胃里一阵翻滚,心脏也仿佛在撞击着自己的肋骨。”   托勒在这里感受到的其实只是引力带给他的强烈冲击,穿越虫洞的身体感受,某种程度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