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物候知识和物候历.doc
古代物候知识和物候历 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着一些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季节性变化的现象。例如,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结实、叶黄、叶落等;动物的始鸣、繁育、迁徙、蛰眠等。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初冻、终霜、终雪、解冻等。人们把这些现象称为物候。 我国是物候知识出现得非常早、知识积累得非常丰富的国家,而且很早就出现物候历,用来指导生产和生活。物候现象被称为“大自然的语言”,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它仍旧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一、 物候知识的积累 我们的祖先生息在中华辽阔的土地上。他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发现日月星辰的升落隐现,自然界的寒来暑往,猎物的出没和植物的荣枯等自然现象,与自身的生存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意识地观察和认识这些自然现象,使成为中华先民感兴趣的问题。在这个观察和认识的过程中,也就逐渐萌发出物候知识的嫩芽。当然,最初的这些物候知识是与天文、气象等知识掺杂在一起的。 自然界有三个重要的时间周期――年、月、日。太阳的出入造成的明暗交替的规律,给中华先民的极深的感受,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早认识了“日”的周期。月亮的圆缺变化,是又一个十分明显和意义重大的天象。在长期观察和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以后,人们认识到了“月”的周期。而对“年”的认识,则要比认识“日”、“月”困难得多。但是,这个周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意义更加重大,因为寒暑、雨旱,以及渔猎、采集乃至农业生产活动无一不与它有关。先民们对这一周期的认识,是与对物候现象的长期现象观察紧密相候的。人们正是从草木枯荣、动物迁徙、河冻河开等等的周期现象中,逐步探索到一年的长度。由此,人们便开始按照物候现象来安排生产生活,进入到所谓“花木管时令,鸟鸣知农时”的“物候授时”时代。 人们对物候知识掌握的情况,在先秦古籍中有不少记载。《尚书?尧典》记载了鸟兽毛皮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如仲春,鸟兽交配孽生;仲夏,鸟兽肢毛变稀;仲秋毛皮逐渐丰盛;仲冬,鸟兽长出细毛来御寒。《诗经?豳风?七月》,是《诗经》中较长的一首诗,用八章写了“农夫”一家一年的劳动。诗中记载了许多物候现象。如第二章“春扫载阳,有鸣仓庚(黄鹂)”;第3章,“七月鸣(伯劳鸟)”;第4章“四月秀?@(药材远志)”,“五月鸣蜩(蝉)”,第5章“五月斯螽(一种像蝗虫的昆虫)动股,六月莎鸡(纺织娘)振羽”接下来用四句来写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檐下),九月在户(门内),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第6章“六月食郁(郁李,一种野果)及?(野葡萄)”,“七月烹葵(葵菜)及菽(豆类)”“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可以说,《七月》就是一首最早的有关物候学的诗歌。 每逢一定节气的日子观测和记录物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已经有每逢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记载物候和天气的传统了。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十二纪》按春夏秋冬四季的孟、仲、季,也就是按十二个月记载天象、物候和其他政事。如“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槁,国乃有恐”意思就是说,初春的时候如果出现了夏天那样的天气,风雨不按时来,草木会早干枯,国家就惶恐不安了。这样的认识是有意义的。 对物候的观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便逐渐趋向系统,形成后世流行的七十二候。七十二候最早见于汉代《逸周书?时训解》。它以五天为一候,一年约三百六十天,共七十二候,二十四节气。体现了古人把物候研究引向系统化、定量化的意图。 古代物候观测的第一手资料,现在保留下来的已经不多。目前所能看到的时间最早、而且又有一定内容的实测记录,是南宋吕祖谦所写的《庚子?辛丑日记》。吕祖谦,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浙江金华人。他在逝世前两年,居家患病期间每天都记日记,内容包括他所留心观察到的物候。日记从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正月初一日到七月二十八日,记有腊梅、樱桃、杏、桃、紫荆、李、海棠、犁、蔷薇、蜀葵、萱草、莲、芙蓉、菊等二十多种植物开花和第一次听到春禽、秋虫鸣叫的时间。这份物候资料非常宝贵,是世界最早的凭实际观测获得的记录。 北宋科学家沈括对于物候与高度、纬度、植物品种、栽培技术的关系都进行了研究,并在所著的《梦溪笔谈》中记下了他的科学见解。他说,由于“地势高下之不同”,在平原地区“三月花者”到了山区则“四月花”。他十分欣赏白居易的名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这指出了物候的“常理”。又说南岭地方的草“凌冬不雕”,而汾河流域的树木“望球先陨”,这是因为“地气之不同”。他分析水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的原因是水稻本身的“物性之不同也”。更重要的是,他解释了栽培作物的物候除受自然因素制约外,人的因素也就是栽培技术也起很大作用。他说由于“人力之不同”,“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这是有积极意义的见解,指出提高栽培技术可以使作物早熟增产。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同时代的地理学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