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科举制度研究综述.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科举制度研究综述.doc

宋代科举制度研究综述 摘要:宋代的科举制度上承隋唐,下启明清,是科举史上最鼎盛的时期。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继承唐制,同时又对其加以改造和创新,将唐朝偶有尝试但未成定制的做法加以规范化和固定化;严格管理科举考试过程,力求做到公平公正;丰富考试内容,旨在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等等,使科举考试制度日渐完备、成熟。 关键词:宋代;科举制度;综述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4-0055-03 作者简介:于凡超(1994-),女,山东人,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科举,即“分科举人”,是由封建国家设立不同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作法。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发展于唐朝,及至宋代,这一制度逐渐完善和成熟,许多重要的考试制度和运行机制对以后历朝历代乃至今天都有深远的影响。笔者尝试对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学者对宋代科举制度的研究做一个简要的综述。 一、宋代实行科举制度的背景 对于宋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背景,归纳起来,学者主要有以下观点: (一)宋代建国以来,中小地主阶级和工商业者不断发展壮大,他们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二)宋朝依靠武将而建立,宋太祖为防止武将专权,实行“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科举考试可以使大量的文人进入朝堂,符合宋太祖的需要。 (三)北宋建国之后,百废待兴,迫切需要有才之士参与治理国家。 二、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 从学者对宋代科举制的研究来看,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继承唐制,同时又对其加以改造和创新,将唐朝偶有尝试但未成定制的做法加以规范化和固定化;严格管理科举考试过程,力求做到公平公正;丰富考试内容,旨在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等等,使科举考试制度日渐完备、成熟。 (一)废除唐朝科举制度的弊端――公荐制和公卷制 唐代,知贡举官赴贡院时,允许台阁近臣“公荐”某某举人,这种做法往往容易使科场为权贵所垄断,事实上是荐举制在科举制中的残余①。唐代的科举考试实行公卷制,在正式考试之前,考生将自己平日的诗文送给有学问的官员品评,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做录取时的参考,但是部分考生往往用他人的诗作冒充自己所作,这样选拔出的人往往没有真才实学。上述两种做法流弊甚大,宋太祖先后下诏禁止台阁近臣向主考官“公荐”士人,从法律上否认了公荐制的合法性,废除了公荐制。同时,公卷制也随着宋代科举各项条制的完善、取舍几乎全以考卷为准而失去本来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庆历元年(1014年),公卷制被正式废除②。 对于废除公荐制与公卷制的意义,有学者将其分开来分析,也有学者倾向于将二者联系起来,认为公荐制的废除也是为了清除唐代公卷制的流弊③,这样的说法有合理性,公荐制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公卷制,当公荐制被取消后,公卷制,事实已经证明,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但学者普遍认为宋代废除公荐制与公卷制有利于防止大官僚垄断科举取士权,将取士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二)三级考试制度的形成――殿试的制度化 殿试是由皇帝在宫殿亲自主持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唐代武则天首创该制度,但未成定制。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在省试之外又举行了最高级别的殿试,并且从此将殿试定为了“常式”,在发解试和省试之外又增加了一级考试,并且是科举考试中最高级别的考试④,宋代的科举考试因而也变成了固定的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从宋太祖到宋仁宗,殿试不合格者均遭黜落,而且黜落比例很大⑤,有些遭淘汰的考生受不了打击而投河自尽,甚至有积愤难忍的考生一气之下投靠别国,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安全,因此从仁宗嘉?v二年(1057年)开始,殿试便不再淘汰考生,而仅仅是对考生的名次进行排名。 殿试制度是继废除公荐制和之后中央收归取士权的重要举措,它有利于监督主考官,防止其用情取舍,减少主考官与考生之间的联系,进而减少二者结成利益集团的可能性,“增加考生的荣耀感和对皇帝的依附性……君臣之间的联系无形中得到了加强,也为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打下了牢固的基础”⑥,这些都是学者对殿试制度确立之积极意义的看法,但是也有学者指出,殿试制度虽然有助于减少纵向上“座主”与“门生”的直接结党,但却忽略了横向上同年考试之间“联络感情,巩固‘年谊’”⑦。也有学者认为,由于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者均为“天子门生”,吏部无权再向唐代那样进行复试,因此唐代形成的铨选制度也就随之被废止⑧。笔者对这两个观点比较赞成,关于铨选制度的废止,后文还将谈及。 (三)科举考试的专业化――糊名法、誊录法、锁院制与别头试 糊名,又称弥封,是指将考卷上有关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糊上,以杜绝主考官利用这些信息徇私舞弊的行为。宋代的糊名法于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在殿试中首先采用,随后扩展到省试、发解试中,成为定制。虽然糊名使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