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湖北地区鱼图像民俗化的视觉表现.doc
湖北地区鱼图像民俗化的视觉表现
[摘 要]湖北地区有着丰富的鱼文化传统,在人们的民俗生活中处处可以见到鱼文化的影子。素有“鱼米之乡”的湖北地区,人们不仅吃鱼有所讲究,还有丰富的鱼文化娱乐活动,民间有些地区也流传着各种关于鱼的神话传说。湖北地区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鱼文化,都是与当地的人文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自然风光因民俗文化而增色,地域特色因传承创新而添彩。湖北的自然地理传承了浓厚的民俗民风做文化底蕴,对湖北的鱼文化是锦上添花。
[关键词]鱼图像 民俗 视觉 湖北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3-0321-01
一 民俗故事中的鱼图像
屈原(约前340年―前278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诗人,也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有《离骚》、《九歌》等名篇传世。传说屈原被楚襄王放逐后,在洞庭湖流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眼见楚国兵败城破,含悲饮恨,怀石投下汨罗江。百姓闻讯,赶来打捞他的尸体,两日两夜遍寻无着。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28]中记录了“神鱼送屈原”这个故事。
图中描绘了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含泪来到汨罗江边,纵身跳进了汹涌的波涛中。人们听说屈原跳江身亡,连忙划着小船,冒着风雨,在江中打捞屈原的遗体。第三天,江面突然出现一条巨大的神鱼正驮着屈原在波浪中朝着屈原的家乡游去。神鱼游到了湘江,湘江水神湘君和湘夫人摆起香案祭奠屈原。到了洞庭湖,湖神和两岸的人们都出来迎送。突然湖面刮起阵阵妖风,神鱼张开大口,吐出一颗金光四射的镇妖宝珠。神鱼回头发现有巨蟒,立刻将屈原的遗体含在口中,并和巨蟒搏斗起来。最后,神鱼拼尽全力,冲破一个个阻碍,将屈原的遗体放在了一块礁石上,含泪死去,从此这里便叫作“屈原沱”。以后的每年五月初五,人们都会举行赛龙舟、投粽子纪念他。
在湖北民间关于屈原的故事不仅画成了图画,人们还为屈原修建了屈原祠。在屈原故里,民间的人们已经把屈原作为神来祭祀了,人们认为屈原是水神的化身,他的后半生一直漂泊于湖湘水上,后又逝于水,最后还由神鱼送回故里,屈原的一生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由此认为屈原能保佑他们水上平安。虽然屈原为国投江了,但他的忠魂,会在他的家乡故里找到永恒的安息之所。
二 民俗娱乐中的鱼图像
嘉鱼,地处湖北省东南部,长江流经境内百余公里,境内河湖密布,大小河流十几条。大小湖泊近二十处,水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近三分之一。传说“嘉鱼”这个地名是唐玄宗南巡时路过此地,看见江面鱼群跳跃,联想到《诗经?小雅》中“南有嘉鱼,?A然罩罩。”的诗句而得名的。可见嘉鱼有着丰富的鱼产,这使得当地的鱼文化也极为丰富。
在嘉鱼,人们吹鱼器、跳鱼舞、唱鱼歌,丰富的民俗活动展现了当地特殊的鱼文化。其中最具特色的表演还属吹奏“呜嘟”,呜嘟造型奇特,是少见的鱼造型,鱼身长,内部中空,是用长江里淤积的乌沙捏制而成。其音色浑厚而古朴,穿透力很强,深受百姓喜爱。呜嘟在“八音”之中属于稀有的“土类”乐器,它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陶埙的一种变种,而是一种独立的“土类”乐器,据考究,这种鱼形状的呜嘟,古称“吴嘟”,是新石器时代陶类吹奏乐器的先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它被放置在湖北嘉鱼县内,以后则渐渐失传[29]。现今呜嘟又重新发掘于世,还能听到其优美的音色,不仅打破了历来“埙之独占土乐”之说,其独特的鱼形乐器造型对于研究鱼文化也有一定的价值。
湖北地区另一民间传统鱼文化娱乐活动为“五虾闹鲇”,是一种民间彩灯舞蹈。据晚清时沙市文人王百川所著《沙市志略》中记载:“上元,张灯,鱼龙百戏萃于青石街(现沙市中山路)、管家牌楼。自初二、三日,半月来此日愈盛”。当年的沙市就是现今的荆州,可见荆州地区舞鱼形彩灯的习俗已有些历史了。
五虾闹鲇不仅仅通过舞蹈形式来展现其魅力,同时鱼形彩灯的制作工艺在探索鱼文化领域也有着重要意义。据当地制作彩灯的老师傅回忆,虾子灯和鲇鱼灯均用竹篾扎制,然后用绸布在框架表面裱糊而成。制作完成的“虾”身每个关节部位都可弯曲,“鲇鱼”的头部、尾部、背鳍均可摆动。制作彩灯的民间艺人大都是生长在荆州这块平原水乡的本土居民,他们十分熟悉鱼虾的生活习性,鱼形彩灯的造型也都是仿照本地鱼虾模样来制作的,只是体形被刻意夸大,每个长约在1.5米左右,一般需两人舞动,虾子灯颜色绚丽多彩,有红、蓝、黄、绿、紫五种颜色,代表金木水火土万物和东南西北中五方,鲇鱼灯用灰黑色绸布制成,“闹鲇”与“闹年”谐音,故有普天同庆闹新年之义。
荆州是鱼米之乡,鱼虾嬉戏是平原水乡的一大风景。虽然鲇鱼和虾子都常生存于江河底层,但虾子并不是鲇鱼的捕食对象,它们反倒能在江河之中嬉戏玩闹,形成一幅鱼虾嬉戏的和谐场景。由此延伸出的民间彩灯舞蹈“五虾闹鲇”正是根据这一现象而产生的。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