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专题讲座2汇编.ppt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验专题讲座2汇编

必须要“平衡摩擦力”及满足“ mM”吗 新华中学 戴艳 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质量、合力的关系时,最常见的就是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 要研究小车的加速度a与合力F合、加速度a与小车质量M的关系,就必须测出每次实验时的加速度、合力及小车质量。 打点计时器 天平 ? 小车M 打点计时器 托盘m 图1 小车M 打点计时器 托盘m 图1 木板水平放置时,小车在水平方向受绳的拉力T和木板的摩擦力f, 要知道F合就需要知道绳上拉力T和小车所受摩擦力f 图2 小车M 打点计时器 托盘m 将木板无滑轮的一端垫高,形成一个倾角很小的斜面,调整垫块的位置(即倾角的大小),使小车所受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恰好等于摩擦力 这一步我们通常称为“平衡摩擦力” 平衡摩擦力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1)平衡摩擦力时,细绳不挂重物,纸带要穿过打点计时器,并与小车相连; (2)如何判断摩擦力恰好与重力的分力平衡呢?方法一是轻推小车时,小车近似做匀速直线运动。更精确的是方法二,看纸带上打出的点间距是否均匀,若间距均匀则证明f已被平衡,否则还要重新调整垫块的位置。 当摩擦力被平衡后,小车所受的合力就等于细绳对小车的拉力,那拉力又是多大呢? 对托盘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分析: 可知 T mg 所以不能轻易认为细绳上的拉力大小就等于托盘的总重力。 对小车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分析: 两式联列可得: 当mM时, 即可以把所挂物体的重力大小当成小车所受合力的大小。 此实验中必须做到: (1)平衡摩擦力 (2)必须满足m M 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是否一定要平衡摩擦力及满足m M吗? 图3 例1 如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可以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小车上固定一个盒子,盒子内盛有沙子.沙桶的总质量(包括桶以及桶内沙子质量)记为m,小车的总质量(包括车、盒子及盒内沙子质量)记为M。 验证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从盒子中取出一些沙子,装入沙桶中,称量并记录沙桶的总重力mg,将该力视为合外力F,对应的加速度a则从打下的纸带中计算得出.多次改变合外力F的大小,每次都会得到一个相应的加速度。 分析:此实验中“平衡摩擦力”这一步骤仍是必须的,否则无法测出F合的大小。但实验中必须控制研究对象的质量不变,但此实验中小车的质量是变化的,故很多同学看到本题的做法第一反应就是没有控制小车质量不变,觉得实验方法有问题。实际上我们仔细分析发现该实验的巧妙之处就是:将小车和沙桶整体(m+M)作为研究对象,“平衡摩擦力”后,无论沙桶和小车的质量关系如何,整体的合力一定等于沙桶的重力。将小车中的沙子取出一些放入沙桶中,既能保证整体的质量不变,又达到了改变合外力的目的,因此该实验中不需要满足mM。 小车M 打点计时器 托盘m 图4 拉力传感器 例2 如图4所示的实验装置是用来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在小车的前端固定有拉力传感器。小车的总质量记为M,托盘的总质量(包括托盘和里面砝码的质量)记为m。控制M不变,往托盘内添加砝码改变细绳上的拉力,探究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 分析:该实验中摩擦力无法直接读出,因此在实验前我们仍应“平衡摩擦力”,但该装置与常规实验装置相比,添加了拉力传感器,它可以直接测出细绳上拉力的大小,而“平衡摩擦力”后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就等于细绳上的拉力,故无需满足mM。 图5 例3 采用如图5所示的装置测定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图中长木板水平固定,木块质量记为M,砝码盘质量记为m。 分析:本实验要测定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需要知道它们之间的动摩擦力,因此本实验不需要“平衡摩擦力”。 托盘中加了一定质量的砝码之后,木块开始发生滑动,此时,木块受到细绳水平向左的拉力和水平向右的摩擦力。分别对M、m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分析: 加速度a由打点计时器测得,两式联立可以求出动摩擦力。用天平测得木块的质量M,即可得到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由 可求得动摩擦因数。故本实验中也无需满足mM。 总结: 相同或相似的实验装置,实验思想改变了(比如例1),需要满足的条件不一定相同; 实验方法改变了(比如例2),需要满足的条件也不一定相同; 实验目的、原理改变了(比如例3),需要满足的条件也不一定相同。 因此在学生做实验题时,一定要指导他们看清题意和装置图,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不能受定势思维的影响,看到看似熟悉的装置图就盲目套用某些结论。

文档评论(0)

2232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